“花为什么谢了呢?”作文评讲
——精心提炼分论点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作文。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请你以上述诗句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泰戈尔的诗蕴涵的哲理是:过多的爱和过大的压力只会使效果适得其反。当然,作文时不必局限于谈“爱”或“压力”,只要扣住“不能超过一个限度”“凡事应适可而止”构思立意即可,取材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比如谈追求的目标不可过高,艺术创作要讲究适度之美等等,都是可以的。
从文体上考虑,写成书信体、日记体或演讲稿等均是不错的选择;写法上也尽可灵活,比如可以采用“花”与“弦”对话的形式,通篇拟人,含蓄地点明主题,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参考拟题:1.谁是花儿谁是弦;2.淡淡的爱;3.断了的弦;4.量“度”而行;5.一线之隔。
[误区警示]
一、审题失误列举:(一)完全偏离题意的立意有:1.学会选择;2.不懈地追求爱与美;3.联系普遍存在于世界上;4.宽容是人生最好的礼物;5.断弦是力量的源泉。<二)与题意若即若离的立意有:1.迎难而上与自我调度;2.和谐是一种美;3.爱,何去何从;4.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5.寻找自己的位置。
二、其他失误列举:1.东拉西扯,内容松散杂乱,不能直接切人正题或明确点出文章的主旨;2.分段太少,全文只有三段,中间一段层次不清;3.选写了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例证不当。
[训练原因]
考场作文又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原因很简单,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又由于时间关系,一般都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要注意精心提炼分论点。训练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入格成型”后再求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
[高考范例]
06样卷 议论文(1) 一上 (24+27+14=65)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
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当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的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连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于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也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再次离我们远去!
06样卷 散文(1) 一中 (24+28+12=64) 空白中的大智慧
在空白的起点上,思绪的鸟儿开始飞翔;在空白的缺撼里,完美正在背后轻轻敲门,在今日留给明日的空白里,装着一颗坦荡荡、任人评述的心,让他人,为自己的人生做注脚,这岂不是一种大智慧?
空白,给人无尽的想象,在中国古典绘画中,一种独特的画法,叫“留白”在一副画满山水的图画中,留得一片空白,叫人尽情去想象,曾见过一副画,画中一位男子立于一楼上,背对着我们,面朝一片广大的空白,这片空白中,会有什么?是一片浩渺江波吗?还是春逝(错字)的落花纷飞?抑或远去恋人的绝决背景?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回答我们的唯独一片空白。于是,在这空白中,我们的思绪开始飞翔,美妙的想象早已填满了空白,这难道不比那费尽心机的描绘高明地多?
空白,有时是一种缺憾,我们总是希望人生是一张铺开的宣纸,我们以一羊毫软笔在其上抒尽力透纸背的激扬文字,文章饱满,有头有尾,才算得上人生的圆满与充实。然而,尽然吗?不!人生不总圆满,常常横亘着大断空白,那其中有悲伤,有失望有悔叹…那是一种缺憾的背后,往往是趋于完美的存在。
一曲广陵终了,嵇康的灵魂随古曲飞升人境,告别这污浊不堪的人世,这乱世中的高才男子,死时年方三十七,而给后人留取了那么一片触目惊心的空白!再没有慷慨激昂的古曲飞扬,再不见锋芒毕露的激扬文字,有的只是空白与后人无尽的哀叹,对于这样一个高才男子,人生的空白也许是一种缺憾,但我们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种近于完美的句号。那样惺味横流的污浊之世,真正洁净的个体必将选择质本洁来还洁去。留取空白,其实是一个宣言,一个存心遗世独立,惊世骇俗的宣言,他用生命的空白填满了心志的追求。这空白,看似无
奈,却也是所谓的“圆寂”。在嵇康的人生中,空白,是他选择的结局,未来人生的空白换取了那短暂人生的精彩!
回溯历史,多少仁人志士选择了空白,那自沉湖畔的王国维、老舍,那毅然赴死的文天祥,人生的空白,缺憾注解了他们人格的完美!
空白,还是留给后人评述的一种坦荡荡。武则天立无字碑,那片空白抒写的是一位女皇帝一生的坦荡无悔。如今,无字碑头早已携满字,她留给后人的空白,早已被无数褒贬填满。让历史为自己的人生空白做注脚,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智慧啊,不比请一位御用史官为自己歌功颂德高明得多吗?
空白,是丰富的,有时真正的智慧就在于给人生留一点空白,来日那片空白工地上必将开满绚目的火树银花!
2006年 A(3) 优卷08
月泻树丛中
闲庭信步,一览无遗的月光直泻而下。这让我与归有光颇有同感,看那庭阶寂寂,风移影动的景色,与项脊轩无异。树木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而此时,树影斑驳间的那点空白却泻下点点清光,犹为别致。
这使我想起了有关空白的种种物象。也许“满载一船星辉”的充实值得羡慕,而我觉得留点空白亦会有别致的情调。
“宝玉,你好……”黛玉在红消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劲的话让人们猜之思之。如若直接喊出“你好狠”或“你自为之”之类的话,我想《红楼梦》的意蕴一定全无。正是这“好”后的空白让人们揣想深悟,才不致流于俗套。似乎中国文学传统对此道已深谙。像沈丛文先生《边城》里的傩送的回与不回,余秋雨先生《垂钓者》中瘦老人钓鱼否,都有同样的留点空白让人回味的意趣。
文学中的空白,发人深思。无怪乎有人说黛玉的一句不尽之言已将《红楼梦》的精华囊括呢!
建筑中的空白亦有令人遐思之妙。而得此妙意的莫过于艾菲尔铁塔了。 人们只听说艾菲尔铁塔是标榜工业革命成就的物体,却不曾知当初在其骨 架构成之时却有一阵争议。争议焦点即是否要用建筑材料将塔身充实。所幸, 最终建筑师还是让它镂空地置现在世人眼前。今同望它,铁塔在空白处亮出巴 黎的建筑风光。 建筑上的空白独僻蹊径,让美景一览无遗。
生活中办不乏空白之义。像插花艺术中的衬托,往往在一侧留出一点空白, 给人以似有若无之感。像绘画中的浓淡相宜,也隐透了空白的旨趣。而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更是深谙此道,将不尽之音蕴于空白的回味中,余音不绝如缕,绕梁三日。 “留一点空白,”在生活中、艺术里随处可闻可感可见,我想我们的思维也该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中暂停,留一点空白,去回味人生中的快乐哀伤,留一点空白,去描绘未来的蓝图,留一点空白,让消磨在马蹄轮铁,无谓敷衍中的光阴回溯到原始情愫中来,让生命在空白处闪亮起来。
树影参差中的目光如清泉抚过我的心灵,在空白处余光不散……
[提炼方法]
●1.分解法 论证中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似文章
结构中的总分关系。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这是泰戈尔的诗句。确实,只有适度的弹奏,才能使琴弦产生美妙的音乐。
适度之美处处可见。“妆成有却无”是一种适度的关,“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是一种适度的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又何尝不是一种适度的美? ①围棋的美,来自于弈者竞争之心的适度。
②诗歌的美在于含蓄。这含蓄,其实也是一种适度的叙述艺术。
③绘画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强调“留白”,强调“疏可跑马”。
●2.因果法 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用事情的原因来证明其结果,或以结果作为论据来
证明其原因的构思称为“因果分析式”。因,就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分论点);果,就是要证明的中心论点。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许多东西,他们承载不了太多的重量。凡事,淡淡的,最好。
①我喜欢淡淡的茶香,淡淡的茶香很醇,愈品愈能品出其中隐藏的美妙。我不懂得品茶,比起品茶,我更喜欢品那种闲散的心情。
②我喜欢淡淡的友情,淡淡的友情很真,愈久愈能感觉真心陪伴的美好。任其自然发展,无需华丽的语言去装饰。
③我还喜欢淡淡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所羁绊、无所顾忌。 ④其实,人生何不是淡淡的最好? 落下的泪与展开的笑,悲伤与快乐……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淡淡的过程中悄然形成,人生的美好便也由此而生。
●3.阐述法 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
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这两句简单的诗,却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凡事不能过度。不可强求。
花开花落自有时,大自然总能把最美丽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调和出来。爱花之人都应知晓:顺其自然才是最好,过分的期望与呵护不异于暴风骤雨,会让花无奈地凋零。为人处事也是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承压底线,当巨大的压力如洪水般袭来,冲垮了这道底线时,那么人就会像花一样枯萎凋零。
①凡事不能过度,是一种淡薄宁静的修养。 ②凡事不能过度,是一种敢于放弃的睿智。
③凡事不能过度,是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4.利弊法 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
诗人说,花儿谢了,是因为人们怀着渴切的爱把它紧抱在胸头:琴弦断了,是因为人们硬要弹出弦索不能胜任的高音。我们不愿做凋花,我们不愿做断弦,我们愿做雄鹰,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①爱花儿,就让它自由生长,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爱琴儿,就给它一个自由的音域,相信它一定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③爱我们,请给我们一片自由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会把理想的蓝图描绘得绚丽多彩。 ④过分的限制,会像一把锋利的小刀插在承受者的胸口,让人血流不止而走向衰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