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华大学数字电子称课程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8:32: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西华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前言

电子称重技术是现代称重计量和控制系统工程的重要基础之一,电子衡器经过40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从60年代的机电结合型发展到现在的全电子型和数字化智能型。由于它具有称量准确、快速,读取方便,环境适应性强,便于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而实现称重计量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等特点,在工商贸易、能源交通、轻工食品、医药卫生、航空航天等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本着电子秤向高精度、高可靠方向研究,讲述了用单片机控制A/D转换、键盘输入和数据显示,对如何实现键盘中断、A/D采样进行研究。设计特别适用于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本文中第一章讲述了电子秤的发展情况及其工作原理,第二章讲述了电子秤的硬件电路组成部分,第三章介绍了电子秤各部分功能实现的软件设计。

1.1 研究本文的意义

物料计量是工业生产和贸易流通中的重要环节。称重装置或衡器是不可缺少的计量

工具。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衡器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过去沿用的机械杠杆秤己不能适应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传感器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称重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取代机械秤。尤其是七十年代初期,微处理机的出现使电子称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快速、准确、操作方便、消除人为误差、功能多样化等方面已成为现代称重技术的主要特点。称重装置不仅是提供重量数据的单体仪表,而且作为工业控制系统和商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推进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它起到了缩短作业时间、改善操作条件、降低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加强企业管理、改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作用。称重装置的应用已遍及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称重仪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仪表有更高抗干扰能力、更高的精度。

基于电子秤的现状,本文拟研究一种用单片机控制的高精度数字电子秤设计方案。这种高精度数字电子秤计量准确、携带方便,集质量称量功能与价格计算功能于一体,能够满足商业贸易和居民家庭的使用需求。

1.2 电子秤的发展

1.电子技术渗入衡器制造业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为了把称重技术引入生产工艺过程中去,对称重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称重过程自动化,为此电子技术不断渗入衡器制造业。在1954年使用了带新式打印机的倾斜杠杆式秤,其输出信号能控制商用结算器,并且用电

第1页

西华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磁铁机构与代替人工操作的按键与办公机器联用。在1960年开发出了与衡器相联的专门称重值打印机。当时的带电子装置的衡器其称量工作是机械式的,但与称量有关的显示、记录、远传式控制器等功能是电子方式的。 2.电子秤步入社会

电子秤的发展过程与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密、由机械到机电结合再到全电子化、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过程。特别是近30年以来,工艺流程中的现场称重、配料定量称重、以及产品质量的监测等工作,都离不开能输出电信号的电子衡器。这是由于电子衡器不仅能给出质量或重量信号,而且也能作为总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承担着控制和检验功能,从而推进工业生产和贸易交往的自动化和合理化。

近年来,电子秤已愈来愈多地参与到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中。现代称重技术和数据系统已经成为工艺技术、储运技术、预包装技术、收货业务及商业销售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称重传感器各项性能的不断突破,为电子秤的发展奠定了其础,国外如美国、西欧等一些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0 .1 %称量准确度的电子秤,并在70年代中期约对75 %的机械秤进行了机电结合式的电子化改造。

我国的衡器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还全是机械式的,40年代开始发展了机电结合式的衡器。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称重传感器为主的电子衡器。80年代以来, 我国通过自行研制、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已由传统的机械式衡器步入集传感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电子衡器发展阶段。目前,由于电子衡器具有称量快、读数方便、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便于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实现称重技术和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矿企业、能源交通、商业贸易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部门。随着称重传感器技术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称重技术及其应用范围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被人们越来越重视。 3.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电子称重力一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准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称重方面,国外电子秤产品的品种和结构又有创新,技术功能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典型的成果有:

(1).美国Revere公司研制出的PUS型具有大气压力补偿功能的拉压两用的称重传感器,用于高准确度检验平台,称重平台,准确度可达5000d。

(2).德国HBM公司研制成功C2A、C16A两种不同结构的1-100t具有耐压外壳保护的防爆称重传感器,其防爆性能符合欧洲EN50014和EN50018d级标准。

(3).德国赛特内尔公司研制出以被青铜为弹性体材料,快速称重200型称重传感器。其特点是线性好,固有频率高,动态响应快,独创油阻尼装置与过载保护装置一体化,保证称量时速度快,工作寿命长。组装3~30kg电子秤台秤,准确度可达4000d。

第2页

西华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2.总体方案设计

2.1方案比较

方案一、电子秤以单片机为主要部件,当商品放到秤盘上时,秤盘下的重量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产生一电信号,信号的强弱随商品重量的大小而变,该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送入A/D转换芯片进行模数转换,转换后的数字量与物重成正比,再进入89C52单片机经过数据处理,89C52单片机产生一组满足显示要求的数据,送至显示电路显示出实际重量。另一方面,商品单价通过键盘扫描电路送入89C52单片机,经过数据处理,送至显示电路显示,物重与单价经过运算产生总价,也在显示电路上同时显示出来,其框图如图2.1所示.

图 2.1方案一方框图

压力传感器 放大电路 A/D转换 AT9S51 单片机 LED 显示电路 方案二:采用专用仪表放大器,它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输入阻抗、低噪声、低线性误差、低失调漂移增益设置灵活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图如图2.2所示.

图 2.2三运放大电路结构图

三位半LED显示A/D转换器ICL7107。ICL7107将高精度,通用性和真正的低成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它有低于10uV的自动校零功能,零漂小于1uV/摄氏度,低于10PA的输入电流,极性转换误差小于一个字。真正的差动输入和差动参考电源在各种系统中都很有用。在用于测量负载单元,压力规管和其它桥式传感器会有更突出的优点。另外只要用十个左右的无源器件和一个LED显示器就可以和ICL7107组成一个高性能的仪表

第3页

西华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面板,实现了低成本和单电源工作。其优点正好可以在和称重传感器一起用时体现出来。其框图如图2.3所示.

LED 压力传放大电A/D转 感器 路 换

图 2.3方案二方框图

显示电路 2.2方案论证

通过桥式传感器电路将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仪表放大器将电压信号放大、输入到双积分模数转换器(ICL7107),它本身通过自己的工作原理将信号显示在LED数码管显示上、通过数码管显示便可知称重的重量.

2.3方案选择

经过上面二个方案的分析,第二个方案的可行性高,所以我选择第二个方案作为最后的设计方案。在设计开始前我先确定好我的总体方案,为验证我电路的正确性我将我设计的电路都先在Proteus ISIS上仿真。先分别验证各个模块的能否正确实现其功能,再将整个电路进行仿真解决模块和模块的接口问题,最后画出整个电路图。整个设计流程如图2.4 所示:

掌握整个框架设计和整个电路的流程 查找资料和设计电路 学习Proteus ISIS软件的使用 仿真 确定电路和元器件仿真无误后画出总图

图 2.4设计流程规划图

第4页

西华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3.单元模块设计

本节主要介绍系统各单元模块的具体功能、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各个单元模块之间的联接关系;同时本节也会对相关电路中的参数计算、元器件选择、以及对核心器件进行必要说明。

3.1各个单元模块功能介绍及电路设计

3.1.1传感器模块

要达到设计的性能要求,传感器的精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设计选用应用于称重系统90%以上的高精度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的力通过它所产生的金属弹性变形转换成电阻变化的敏感元件。题目要求称重范围10kg,误差不大于+0.005kg,考虑到秤台自重、振动和冲击分量,还要避免超重损坏传感器,所以传感器量程必须大于额定称重即10kg。本设计选择的是L-PSIII型传感器,最大量程20kg,精度为0.01%,满量程时误差0.002kg,可以满足本系统的精度要求[5]。

本设计的测量电路采用最常见的桥式测量电路,用到的是电阻应变传感器半桥式测量电路。它的两只应变片和两只电阻贴在弹性梁上,测量电阻随重力变化导致弹性梁应变而产生的变化。电阻的变化使桥式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即输出电压的变化反映出重力的变化。

图 3.1全桥测量电桥图(其中V0输出为0~2mv)

激励电压: 9VDC~12VDC ; 灵敏度: 2±0.1mV/V

输入阻抗: 405±10Ω ; 输出阻抗: 350±3Ω 极限过载范围: 150% ; 安全过载范围: 120%

使用温度范围: -20℃~+60℃

第5页

搜索更多关于: 西华大学数字电子称课程设计 的文档
西华大学数字电子称课程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nwym46ujt3x5if1klmb9gaib47vll009k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