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苏教版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3月倾情奉献)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19:41: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从本单元起,将系统教学分数的知识。包括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分数的实际应用等内容,它们都是小学数学里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遇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或者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时候,会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能够在直观的情境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三单元里,学生又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深入学习分数知识的条件。

系统教学分数知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认数与运算的范围将有很大的扩展,不仅能用整数、小数,而且能用分数刻画现实生活里的一些现象;在数学思考方面,由于分数的意义比整数、小数更加抽象,分数的运算比整数、小数更加复杂,思维能力会有更大的发展;在问题解决方面,分数能够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会认识许多新的数量关系,发现并提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新的提高;在情感态度方面,会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会对数学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更有体会。

本单元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编排了十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分数的意义

例2、例3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4 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 例5、例6 真分数和假分数 例7、例8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例9、例10 分数和小数的相互改写 例11、例12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3 约分 例1/4 通分

例1/5 比较分数的大小

单元整理与练习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本单元的内容很多,编排的例题和练习也多。如果整体把握教材,主要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基本性质两大部分。在分数意义这个部分,要在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利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或者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要在分数与除法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要利用分数单位,从真分数推理出假分数,联系整数或带分数感受假分数的数值。分数基本性质这个部分,要理解分数性质的内容,并且和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建立对应关系;要应用分数性质进行分数大小比较以及约分和通分,为以后的分数计算作准备。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历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与传统小学数学里分数意义与性质的教学相比较,本单元教材有两点显著变化:一是加强用分数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既能充实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能为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二是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各编排两道例题,加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具有探索性和层次性,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

(一) 概括已有的关于分数的感性认识,建立单位“1”的概念,给出分数的描述性定义 小学数学关于分数意义的表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是对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其中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几个

要点。单位“1”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学生理解单位“1”不容易,是必须突破的教学难点。

例1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用分数表示一块饼的四分之一、一个长方形的八分之五、一根长1米直条的五分之三、6个圆组成的整体的三分之一,并要求结合直观图形说说写出的各个分数的含义,引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十分广泛,为建立单位“1”和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收集了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步指出被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概念的台阶,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被平均分的对象都是“一个”,即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一个”用自然数1表示,学生容易接受。在理解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以后,再提升成单位“1”,降低了认知的坡度。其次,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用自然数1代替单位“1”参与列式计算,学生应该知道单位“1”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另外,初步体现了分数与自然数的联系,对后面教学假分数起铺垫作用。第三步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再认例题写出的四个分数的单位“1”各是什么,把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的情境里面,加强对单位“1”的体验。学生按“茄子”卡通的要求回答问题,说出例题的四个分数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为接受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准备了数学语言。第四步揭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体会教材讲述的分数意义,是对许多分数含义的抽象与概括。每一个分数都有它的分数单位,都是一个或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数。由于在前三步的教学中,逐渐建立了单位“1”的概念,这一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练一练”围绕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进行安排。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学生已经能够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涂色部分,也能通过涂色表示已经给出的分数。现在再次进行这样练习,要联系分数概念和分数单位来思考与解释,体现出比过去要求的提高。如,第1题右边的图,把8个圆组成的整体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如果用分数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分数单位是1/4;涂色部分占3份,可以用3/4表示,这个分数含有3个1/4。又如,第2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应该把数轴上0~1那一段看成单位“1”。如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两份就是三分之二。如果平均分成六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六分之一,几份就是六分之几。

练习八第1题要求涂色表示3个、6个、12个桃的2/3。可以这样思考和解释:把3个、6个或12个桃组成的整体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桃的1/3;2/3是2个1/3,应该涂这样的2份。第4题要求解释具体情境里的分数的含义,希望学生运用描述分数意义的语言模式,连贯地说出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如,五年级一班学生中,会打乒乓球的占5/9。这个分数把五年级一班学生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会打乒乓球的学生有这样的5份。再如,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这个分数把1小时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一节课的时间有这样的2份。这些练习,有利于加强分数的概念,蕴含了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思路。

(二) 通过操作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对分数的认识,完善分数概念

数学教育家都指出,建立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对完善分数概念十分重要。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只能把分数化成整数或小数,而且与除法意义有关的知识及其应用,就能向分数迁移。

例2和例3都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这一个知识。这是因为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大容易。学生需要多次进行平均分物体的操作活动,从1块饼平均分成4份到3块饼平均分成4份,再到3块饼平均分成5份,反复感受除法的商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采用分数表示,体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是有规律的,从而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难度不大。无论

凭生活经验还是应用分数的初步认识,都能得出每人分得1/4块。教学要抓住三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或者经过形象思维,得出和“番茄”卡通同样的结果“每人分得这块饼的1/4,是1/4块”。二是引导学生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联系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经验,像“蘑菇”卡通那样用1÷4求每人分得多少块。三是用分数1/4表示除法1÷4的商,得出等式1÷4=1/4,从而明白整数除法如果得不到整数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结果,初步感受除法算式1÷4和商1/4的内在关系。

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教学线索仍然是“列出算式——分出得数——组成并体验等式”。分析学生的现实情况,他们根据“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出除法算式3÷4应该困难不大,从3块饼平均分成4份的操作活动得出每人分得3/4块有点难度。教学要因势利导,抓住“每人分得多少块”这个问题适时给出点拨。有些学生会像“萝卜”卡通那样把饼1块1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得1/4块,3次分得3个1/4块,合起来是3/4块。这种分法的数量关系“3个1/4块是3/4块”,一方面可以通过3个1/4块拼起来是3/4块形象地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数单位与分数意义来理解。有些学生会像“蘑菇”卡通那样把3块饼叠起来同时分,每人分得3块的1/4,合起来也是3/4块。这种分法的数量关系“3块的1/4是3/4块”,要联系3块饼同时被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1份的事实,帮助学生理解“3块的1/4”的意思,体会“是3/4块”的合理性。在列出算式、分出得数以后,仍然要组成和体验等式。联系3÷4=3/4继续感受整数除法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体会除法式子与分数的对应联系。

例3还有一段延伸: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并且用分数表示3÷5的商。联系前面两次分饼的经验,应该不难得出这次分饼的结果。或是从3个1/5是3/5,或是从3的1/5是3/5,写出除法算式3÷5及其商3/5,进一步丰富对除法与分数关系的感性认识。

在例2和例3的三个等式里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这两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所在。不仅要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仔细观察组成的三个等式,对除法算式以及分数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对应的联系,进行综合、概括,说出从除法算式到分数的转换方法与要领。实事求是地说,小学生开展这样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帮助,如果全放手、全放开地让他们独立发现,将会是困难的,甚至是混乱的。教师的点拨可以是先确认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然后研究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在分数的哪里,分别是分数的什么。先后用两种形式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像“萝卜”卡通那样用数学语言讲述,像“辣椒”卡通那样用数量关系式表示。语言讲述比较具体,有利于理解和交流;数量关系式比较模式化,有利于操作。教材还把字母表示的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使分数与除法关系从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的改写技能,而且从“除数不能是0”推理出“分母不能是0”,完善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

例3后面的“试一试”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较小单位的名数聚成较大单位的名数。如,7分米小于1米,把7分米改写成米作单位的名数,结果不会是整数,可用分数表示。因为7÷10=7/10,所以7分米=7/10米。类似的23分不满1时,把23分改写成以时作单位的名数,只能用分数表示结果。因为23÷60=23/60,所以23分=23/60时。“试一试”通常先让学生独自完成,再组织交流。要帮助学生弄明白两点:一是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明白这里是把把较低单位表示的名数改写成较高单位的名数。二是怎样写出除法算式的商,明白要正确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练一练”第1题把1公顷地平均分成5份,计算每一份的公顷数。可以先根据现实的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再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除法算式的商,让学生重温学到的新知识。第2题既把

苏教版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3月倾情奉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o3fz9vfik1symv1jox557eja0pqs3006j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