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三闾庙:即屈原祠。屈原事楚仪王,曾任三闾大夫。
(1)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请结合诗句说说在一、二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将所咏之情形象化的。
答:
(2)有些鉴赏家认为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如李镁《诗法易简录》云:“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
(二) 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从整首曲子来看,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答:
2.“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该如何理解?
答:
(三)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
答:
⑵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
(3)杜牧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本诗第一句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为全诗奠定下什么样的基调?
答:
(2)作者笔下的鸟儿、台柳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3)作者用意何在? 答:
(五)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这首曲子上片意在咏史,从整首曲子来看,作者咏史有什么作用?
答:
2.从下片内容看,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
扬州慢 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2.答案: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3.. 答案: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4.答案:这数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5. 答案:交代写作背景;点出题旨;概括全词的内容。
6.答案: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具体表现在:“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
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7.答案:运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放在全篇的层面来理解,它又是委婉的抒情。借花写人,言近意远,令人深思。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反衬的表现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红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反衬了物是人非、感时伤乱的情怀,悲怆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四、课堂练习 1. 解析:选D。“黍”应读shǔ。 2. 选B。度:创作。
3.解析:选D。年年/知为/谁生?
4. 解析:选A。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 答案:(1)过春风十里 (2)都在空城 (3)算而今重到须惊 (4)年年知为谁生
第三课时
1.(1)诗以沅湘开篇,运用比喻,化虚为实:沅水湘江流不尽,有如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何深”二字写出了怨恨的绵长深重。这样就把抽象的怨恨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2)三四句不直接写屈子之怨,而是寓情于景。深秋日暮,落日斜照下的枫林在溺溺秋风里萧箫低吟,仿佛为屈原传“怨”。这样以景传情,情随景生,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景中自然带出诗人追慕流连之情。 2.(1).对比。通过这种鲜明的物境反差,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憎恶情绪,也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2).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含蓄朦胧地表达出对王朝覆灭、物是人非的无尽感慨,也包含着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批判。
3(1)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2)第三。四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但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受。<3)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4⑴细雨蒙蒙,绿草萋萋,如烟如雾,如梦如幻,为全诗奠定了阴暗凄迷的基调。(2)鸟儿空啼,不解世事;台柳无情,依旧笼堤。以此衬托作者的感伤之情。⑶作者凭吊古迹,借景抒情:六朝兴亡,犹如一梦;用以暗伤唐王朝的衰微。 5..(1).一方面,揭示古往今来的王朝兴衰、个人得失都成过眼云烟、一场梦幻,即使曾经尊贵、繁华都会最终成空;另一方面,为下片抒情言志作铺垫。
(2).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野、诗酒自娱、悠闲宁静、淡泊无为的人生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