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9:55: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选择题

(2020·厦门模拟)内蒙古河套灌区某地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自由流动。当耕地灌水时,不仅耕地的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还引起相邻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变化。耕地除了农作物生长期灌水外,还在每年10-11月作物收割后进行秋后灌。下图示意该地6月灌水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耕地灌水后的曲线是( ) A.① C.③

2.该地6月灌水后,土壤含盐量( ) A.耕地上升,盐荒地下降 B.耕地、盐荒地都上升 C.耕地下降,盐荒地上升 D.耕地、盐荒地都下降

3.该地实行秋后灌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壤蒸发 C.储水补墒淋盐

B.种植越冬作物 D.便于茬地翻耕 B.② D.④

解析:第1题,干旱区地表土壤盐碱含量较大,而灌溉能对表层土壤起到淋盐作用,从而使地表土壤盐度降低、土壤下部盐度相应增大,图中①曲线符合。耕地灌水后,表层盐类物质溶解在水中,盐类物质随着水体向其他区域流动,从而降低了耕作区表层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第2题,灌水后,耕地因水的淋盐作用而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周边盐荒地因地下水位上升,把较深层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带到表层;6月气温高、蒸发强,最终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而盐类物质富集,则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上升。第3题,秋后灌一方面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保持土壤墒情,利于春播;同时也能对耕地表层土壤中的盐分起到淋盐作用,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

1

答案:1.A 2.C 3.C

(2020·广东六校联考)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其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读图表,回答4~5题。

1977年7月 最大6小时降雨量 48.8 mm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66.1 mm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83.7 mm 最大6小时降雨量 69.8 mm 2013年7月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85.2mm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97.2 mm 4.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 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 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 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5.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 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 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第4题,图示小于0.1 mm粒径的各级别中,小于基粒径的沙量比重都是1977年小于2013年,说明2013年泥沙粒径变小了,则B正确。第5题,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具有拦沙效果,可以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则C正确;材料显示2013年7月的降雨量比1977年更大,因而侵蚀作用更强,则A错误;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则B错误;修建梯田会减轻水土流失,则D错误。

答案:4.B 5.C

(2020·德阳一诊)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元)。据此回答6~8题。

2

8

林区 甲林区 乙林区 丙林区 丁林区 森林固碳价值 1 598.57 1 287.84 568.36 2 163.77 林业经济产值 93.81 399.19 126.90 89.42 6.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 A.水土流失量少 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 D.生物种类多样

7.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A.甲林区 C.丙林区

8.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A.更换绿化树种 C.禁止采伐森林

B.采林、育林结合 D.营造护田林网 B.乙林区 D.丁林区

解析:第6题,森林的固碳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第7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林业经济产值最高。第8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答案:6.C 7.B 8.D

(2020·玉溪模拟)白尼罗河流经尼罗河上游盆地时形成的苏德沼泽,面积季节变化巨大,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沼泽航道较浅,水深变化大,水面布满漂浮植物,给航运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改善航运条件,20世纪80年代修建了琼莱运河(下图)。据此回答9~11题。

3

9.苏德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蒸发较弱 C.地势低平

10.苏德沼泽面积最小的时段是( ) A.2-4月 C.8-10月

11.琼莱运河建成后( ) A.尼罗河上游盆地可耕地增加 B.埃及水资源减少 C.尼罗河输沙量减小 D.苏德沼泽水质改善

解析:第9题,盆地内部,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有利于沼泽的形成。盆地地势低,纬度低,气温高,蒸发较强;地下水位高有利于沼泽的形成,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图示区域降水丰富,各地的降水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沼泽,可见降水丰富也不是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第10题,苏德沼泽面积最小的时段应为降水少的干季。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受其影响,苏德沼泽所在区域降水较多,为湿季,故5-10月该沼泽的面积大。11月-次年4月都为干季,但2-4月为干季后期,此时沼泽面积最小。第11题,琼莱运河避开了苏德沼泽,沼泽拦截泥沙及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泥沙及径流将更多地进入尼罗河。苏德沼泽的水循环减弱,水质会下降。逐渐变干的沼泽将有利于耕作,故盆地内部的可耕地将增加。

答案:9.C 10.A 11.A 二、非选择题

12.(2020·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的对比观测研究。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图是2016-2018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

4

B.地下水位高 D.降水丰富

B.5-7月 D.11月-次年1月

差异对比统计图。

(1)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3)比较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

(4)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1)由“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结合图中图例准确判断两个区域,获取图中信息即可比较差异。注意图中数据为径流量,则从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角度分析即可。(2)图示杨家沟径流量基本为0,从人工森林对径流、降水、蒸发蒸腾的影响角度分析即可。(3)水资源主要是指径流量,由图可得出答案。(4)杨家沟人工森林使径流减少,则对下游河流的水量、含沙量有较大影响,注意要分析不利影响。

答案:(1)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小,水土流失较轻;董庄沟径流量较大,对流域侵蚀作用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

(2)杨家沟小流域水量平衡: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径流量(地表、地下径流)近乎为零。

原因:在降水方面,经过树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地表径流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仅维持森林生长需水要求,下渗作用较弱,地下径流近乎为零。在蒸发方面,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主要通过森林蒸腾作用,水分大量损耗。

(3)数量差异:水资源杨家沟小于董庄沟。

理由:水资源(径流量)多少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水资源较少;董庄沟径流量较大,所以,水资源较杨家沟丰富。

(4)河流含沙量减少,使黄河变清,黄河入海口三角洲从沉积转变为侵蚀;河流径流量近乎为零,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短缺;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引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区盐碱化加剧。

13.(2020·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花又名巴西花梨,具光泽、无特殊气味、结构细而均匀,质地硬,强度高,是一种名

5

贵硬木,可以用于制作豪华家具、地板、生活器具等。非洲刚果河沿岸(如下图所示)是巴花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出产的巴花价格低廉。我国某公司在刚果河沿岸建立多处伐木场,所产木料削裁多余枝杈后原木带根从港口黑角出口到我国,之后在我国加工成高档家具。

(1)简述我国某公司在刚果河沿岸建立多处伐木场的主要原因。

(2)指出巴花原木在布拉柴维尔以上河段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并分析原因。 (3)说明巴花砍伐后原木带根出口我国的主要原因。

(4)有人建议刚果河沿岸国家扩大巴花原木的砍伐,以换取较多的外汇。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1)可从我国供需矛盾大、该地资源丰富但伐木技术水平低,以及河流沿岸具有水运优势角度分析。(2)图示该地以上河段流经众多沼泽地而地势平坦、河流多但无铁路,则可利用水运运输。原因可从陆路交通缺乏、水运优势角度分析。(3)可从树木根部可利用角度分析,注意“削裁多余枝杈”但留根,说明根部具有价值。(4)开放性题目,同意可从资源丰富,出口带来的好处角度分析;不同意可从大量砍伐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角度分析。

答案:(1)我国市场需求大,但国内森林覆盖率低,木材供应严重不足;刚果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林木资源丰富,且材质好,有许多名贵硬木;当地经济水平低,采伐技术、管理水平落后;沿河建场便于运输;等等。

(2)水运(或河运)。原因:沼泽、丛林广布,陆路运输设施不完善;木材水运的基础建设投资小,耗能少,运输成本低,短期内运出的木材量大;水运能够减少原木装卸的工作量,且能减少木料的磕碰;等等。

(3)巴花是名贵硬木,其根部也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可加工成艺术品等,因此带根出口增加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等等。

(4)同意:刚果河周边地区巴花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巴花生长速度快,可再生;经济落后,扩大巴花原木的砍伐可以促进周边居民就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或不同意:过度砍伐巴花原木,会破坏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加剧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降低森林的生态调节功能;生物失去原有的栖息地,出现濒危现象;等等。

6

7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oad91a1ne35m4y31ezc5v45r56fh1008y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