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最新研究表明As2O3在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某小组从工业废料中提取As2O3设计流程如下:
已知:H3AsO3为弱酸,热稳定性差。
(1)写出一条“碱浸”时提高浸取率的方法____;“碱浸”中H3AsO3转化成Na3As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2)“氧化”时常在向混合液中通入O2时对体系加压,目的是____。 (3)“沉砷”过程中有如下反应: ①②
<0
>0
沉砷率与温度关系如图。沉砷最佳温度为____,高于85℃时,沉砷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
(4)“还原”过程中获得H3 AsO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操作A”为:____、过滤;滤液Ⅱ的主要成分是____。
(5)若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和“还原”时消耗相同条件下O2和SO2体积分别为xL、yL,则废水中n(H3AsO3):n(H3AsO4)=____(写出含x、y的计算式)。
2.(14分)金属蚀刻加工过程中,常用盐酸对其表面氧化物进行清洗,会产生酸洗废水。 pH在1.5左右的某酸洗废水中含铁元素质量分数约3%,其他金属元素如铜、镍、锌、 铬浓度较低,工业上综合利用酸洗废水可制备三氯化铁。制备过程如下:
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和”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调节pH至________范围,有利于后续制备得纯度较高的产品。
(2)酸溶处理中和后的滤渣,使铁元素浸出。滤渣和工业盐酸反应时,不同反应温度下 铁浸出率随时间变化如图(a)所示,可知酸溶的最佳温度为_______________。按照不同的固液比(滤渣和工业盐酸的投入体积比)进行反应时,铁浸出率随时间变化如 图(b)所示,实际生产中固液比选择1.5:1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氧化时,可选氯酸钠或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若100L“酸溶”所得溶液中Fe 2+含量
?1
为1.2mol?L,则需投入的氧化剂过氧化氢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4)氧化时,除可外加氧化剂外,也可采用惰性电极电解的方法,此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5)将得到的FeCl3溶液在HCl气氛中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得FeCl3?6H2O晶体。
3.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分子机器设计和合成”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三位科学家,其研究对象之一“分子开关”即与大环主体分子苯芳烃、硫或氮杂环杯芳烃等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对叔丁基杯[4]芳烃(如图Ⅰ所示)可用于ⅢB族元素对应离子的萃取,如La3+、Sc2+。写出基态二价钪离子(Sc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其中电子占据的轨道数为_____个。
(2)对叔丁基杯[4]芳烃由4个羟基构成杯底,其中羟基氧原子杂化方式为_____,羟基间的相互作用力为_____。
(3)不同大小的苯芳烃能识别某些离子,如:N3-、SCN?等。一定条件下,SCN?与MnO2反应可得到(SCN)2,试写出(SCN)2的结构式_______。
(4)NH3分子在独立存在时H-N-H键角为106.7°。如图 [Zn(NH3)6]离子的部分结构以及H-N-H键角的测量值。解释配合物中H-N-H键角变为109.5°的原因:____。
(5)橙红色的八羰基二钴[Co2(CO)8]的熔点为52℃,可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该晶体属于___晶体,八羰基二钴在液氨中被金属钠还原成四羰基钴酸钠[NaCo(CO)4],四羧基钴酸钠中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
(6)已知C60分子结构和C60晶胞示意图(如图Ⅱ、图Ⅲ所示):
则一个C60分子中含有σ键的个数为______,C60晶体密度的计算式为____g·cm?。(NA为
3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Al2O2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的2+
4.某铝土矿和黄铁矿的共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S2和SiO2),由此矿石制备Fe3O4和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2焙烧过程产生的废气为___________。
(2)已知“步骤4隔绝空气焙烧,则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该过程产
生的废气和废气1成分相同)。
(3)“滤渣2”的成分是___________,其重要用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下,向“滤液2”中加入氨水,当Al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_。(若当离子浓度小于1.0×10-5mol/L时,认为沉淀完全,已知Ksp[Al(OH)3]=1.0×10-32) (5)若原矿石质量为bkg,经过该流程获得的Fe3O4的质量为akg则原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6)该流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4分)
高锰酸钾是中学化学常用的试剂。主要用于防腐、化工、制药等。实验室模拟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的流程如下:
3+
(1)实验室熔融二氧化锰、氧氧化钾、氯酸钾时应选择 A.普通玻璃坩埚 B.石英坩埚 C.陶瓷坩埚 D.铁坩埚
(2)第一步熔融时生成K2MnO4的化学方程式:
(3)操作Ⅰ中根据KMnO4和K2CO3两物质在 (填性质)上的差异,采用浓缩结晶、趁热过滤得到KMnO4。趁热过滤的原因是
(4)反应b是电解法制备KMnO4,其装置如下图所示,a作 极(填“阳”或“阴”),中间的离子交换膜是 (填“阳”或“阴”)离子交换膜。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5)取反应b后的电解液,加硫酸溶解后,用0.1000mol ·L1FeS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
-
消耗250.0mL标准溶液,则电解后溶液中的KMnO4的质量是 g。 (6)两种途径的制备方法,途径1与途径2理论产率之比为
(7)KMnO4稀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与下列物质相同的是 (填标号)。 a.双氧水 b.84消液(NaClO溶液) c.75%酒精 d.苯酚
6.下列不能减慢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A.降低温度 B.加入氯化钠溶液 C.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 D.增大锌的用量
7.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 A. 某原子K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 某原子M层上的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 C. 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 D. 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答案】B
8.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都逐渐升高 B. 卤素单质氧化性:F2 > Cl2 > Br2 > I2,可用F2 置换KI溶液中的I2 C. 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可与氧气反应生成Li2O2 D. 卤化氢(HX)中除HF分子间存在氢键外,其余HX分子均不存在氢键 【答案】D
9.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或仪器合理的是
10.X、Y、Z、W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Z为金属元素,X、W为同一主族元素。X、Z、W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甲、乙、丙。x、y2、z、w分别为X、Y、Z、W的单质,丁是化合物。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反应①、②、③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X、Y、Z、W四种元素中,Y的原子半径最小 C. Na 着火时,可用甲扑灭 D. 一定条件下,x与甲反应生成丁 【答案】C
11.由K2SO4、Al2(SO4)3、KAl(SO4)2形成的混合溶液,其中A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 mol·L,则此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为
A.0.1 B.0.15 C.0.2 D.0.25
-1
2-
-1
+
-1
3+
12.实验中欲快速制得H2,以下最合适的方法是( ) A. 纯锌与稀H2SO4 C. 纯锌与稀盐酸
生银镜反应。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请回答:
(1)有机物B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 (2)第⑤步发生加成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蜡油 ① A O2 ② D H2 ③ B ⑤ CH3COOCH2CH3 第26题图
O2 ④ C B. 纯锌和浓H2SO4
D. 粗锌(含铜杂质)与稀H2SO4
—
13.(6分)烃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已知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 g·L1,B可发
(3)将金属钠与有机物D反应所得的少量产物溶于 水,滴加2滴酚酞试液,水溶液显红色,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有机物A与D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乙醚[(CH3CH2)2O] B.用新制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无法区分有机物B、C和D
C.通过直接蒸馏乙酸乙酯和有机物C的混合物,可分离得到纯的乙酸乙酯 D.相同条件下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较在稀硫酸中更完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H
解析: (1). 搅拌或多次浸取 (2). H3AsO3+3OH=AsO3+3H2O (3). 增大O2溶解度,加快反应速率 (4). 85℃ (5). 高于85℃,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①中c(Ca2+)、c(OH)减小,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①大于②,使反应②中平衡逆向移动,Ca5(OH)(AsO4)3沉淀率下降 (6). H3AsO4+H2O+SO2= H3AsO3+H2SO4 (7). 加热 (8). H2SO4 (9). 2x:(y-2x) 【解析】 分析】
工业废料(H3AsO3、H3AsO4含废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碱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3AsO3、Na3AsO4溶液,通入氧气氧化Na3AsO3溶液为Na3AsO4溶液,向溶液中加入石灰乳,得到为Ca5(OH)(AsO4)3沉淀,将Ca5(OH)(AsO4)3用硫酸酸化得到H3AsO4,通入二氧化硫与H3AsO4溶液混合:H3AsO4+H2O+SO2= H3AsO3+H2SO4,还原后加热溶液,H3AsO3分解为As2O3,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反应物接触时间越长,反应越充分,所以“碱浸”时可采用搅拌或多次浸取使其充分反应,提高原料浸取率;H3AsO4与氢氧化钠反应为酸碱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3AsO3+3OH-=AsO33-+3H2O;
故答案为:搅拌或多次浸取;H3AsO3+3OH-=AsO33-+3H2O;
(2)“氧化”时向混合液中通入O2时对体系加压可以增大O2溶解度,加快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增大O2溶解度,加快反应速率;
(3)“沉砷”是将砷元素转化为Ca5(OH)(AsO4)3沉淀,发生的主要反应有:①Ca(OH)2(s)?Ca2+(aq)+2OH-(aq)△H<0;②5Ca2++OH-+3AsO43-? Ca5(OH)(AsO4)3 △H>0,高于85℃,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①中c(Ca2+)、c(OH)减小,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①大于②,使反应②中平衡逆向移动,Ca5(OH)(AsO4)3沉淀率下降;
故答案为:高于85℃,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①中c(Ca2+)、c(OH)减小,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①大于②,使反应②中平衡逆向移动,Ca5(OH)(AsO4)3沉淀率下降;
-3-
【(4)“还原”过程中二氧化硫将H3AsO4还原为H3AsO3,自身被氧化生成硫酸,反应为:H3AsO4+H2O+SO2= H3AsO3+H2SO4;还原后加热溶液,H3AsO3分解为As2O3,所以“操作A”为:加热、过滤;由方程式可知,滤液Ⅱ的主要成分是H2SO4。 故答案为:H3AsO4+H2O+SO2= H3AsO3+H2SO4;加热;H2SO4;
(5)“氧化’’过程中Na3AsO3溶液氧化为Na3AsO4溶液,关系式为2H3AsO3~2Na3AsO3 ~O2;“还原”过程中二氧化硫将H3AsO4还原为H3AsO3,关系式为H3AsO4 ~SO2;
已知消耗相同条件下O2和SO2体积分别为xL、yL,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n(O2):n(SO2)=x:y,由关系式可知,n(H3AsO3)=2n(O2),则废水中原有的n(H3AsO4)=y-2x, 则废水中n(H3AsO3):n(H3AsO4)=故答案为:2x:(y-2x)。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制备,涉及对工艺流程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条件的控制选择与理解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与灵活运用能力,理解工艺流程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2x:(y-2x)。
2.无 3.A
解析: (1). 1s2s2p3s3p3d或[Ar]3d (2). 10 (3). sp (4). 氢键 (5). N≡C—S—S—C≡N (6). 氨分子与Zn2+形成配合物后,孤对电子与Zn2+成键,原孤对电子与键对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变为键对电子间的排斥,排斥减弱,故H-N-H键角变大 (7). 分子 (8). 离子键、配位键、极性键 (9). 90 (10). 4×12×60×1030/(a3×NA) 【解析】 【分析】
(1)Sc是21号元素,根据泡利原理书写其电子排布式;s能级有1个轨道,p能级有3个轨道,d能级只有1个电子,占有1个轨道,据此计算总的轨道数; (2)依据杂化轨道理论作答;羟基中含电负性较强的O,根据化学键特点回答; (3)根据等电子体原理分析作答;
(4)键对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小于孤对电子与键对电子间的排斥作用,据此作答; (5)根据给定的物理性质判断晶体类型;
【详解】(1)Sc是21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4s2,则Sc2+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p3s3p3d或[Ar]3d;s能级有1个轨道,p能级有3个轨道,d能级只有1个电子,占有1个轨道,因此电子占据的轨道有1+1+3+1+3+1 = 10个,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1或[Ar]3d1;10;
(2)羟基的中心原子氧原子,有2个σ键,2个孤电子对,其杂化轨道数为2+2 = 4,因此杂化类型是sp3,羟基键通过氢键联系到一起, 故答案为:sp3;氢键;
(3)N3-、SCN-与CO2互为等电子体,因此SCN-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型,(SCN)2的结构式应为N≡C-S-S-C≡N,
2
2
6
2
6
1
1
2
2
6
2
6
1
1
3
故答案为:N≡C-S-S-C≡N;
(4)氨分子与Zn2+形成配合物后,孤对电子与Zn2+成键,原孤对电子与键对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变为键对电子间的排斥,排斥减弱,故H-N-H键角变大,
故答案为:氨分子与Zn2+形成配合物后,孤对电子与Zn2+成键,原孤对电子与键对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变为键对电子间的排斥,排斥减弱,故H-N-H键角变大;
(5)熔点为52℃,可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则可知Co2(CO)8属于分子晶体; NaCo(CO)4内,存在钠离子与Co(CO)4-阴离子,在Co(CO)4-内界有CO与中心钴离子形成配位键,而配体内部C原子与O原子之间存在极性共价键,所以四羧基钴酸钠中含有的化学键为离子键、配位键、极性键,
故答案为:分子;离子键、配位键、极性键;
(4)根据C60分子结构,C60分子中1个碳原子有2个C-C键、1个\,根据均摊法,一个碳原子真正含有的σ键的个数为
33,即一个C60分子中含有σ键的个数为60× = 2290;根据C60晶胞结构,离C60最近的C60上面有4个,中间有4个,下面有4个,即有12
4?12g/mol?604?12?60个;C60的个数为8×1/8+6×1/2=4,晶胞的质量为 = g,
NANAmol?1晶胞的体积为(a×10-10)3 = a3×10-30 cm3,根据密度的定义,晶胞的密度计算式为
4?12?60 g303
= 4×12×60×10/(a×NA), NAa3?10?30303
故答案为:4×12×60×10/(a×NA)。
4.F
解析: (1). 二氧化硫 (2). FeS2+ 16Fe2O3
11Fe3O4+SO2 (3). 硅酸
(4). 制备干燥剂 (5). 5 (6). 224a/319b (7). 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多次焙烧或灼烧,能耗高 【解析】 【分析】
铝土矿和黄铁矿的混合物焙烧是黄铁矿反应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溶解得到滤液1为偏铝酸钠和硅酸钠,滤渣1为氧化铁,滤液1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得到滤渣2为硅酸,可以用来制备纯硅,滤液2为硫酸铝,加入足量的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灼烧得到氧化铝。
【详解】(1)步骤2焙烧过程中反应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所以产生的废气为二氧化硫; (2)已知“步骤4隔绝空气焙烧,则化学方程式为FeS2+ 16Fe2O3
(3)“滤渣2”的成分是硅酸,其重要用途为制备干燥剂——硅胶;
(4)常温下,向“滤液2”中加入氨水,当Al3+沉淀完全时,假设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xmol/L,则有Ksp[Al(OH)3]= 1.0×10-5mol/L×x3=1.0×10-32,则x=10-9mol/L,则溶液的pH为5。
(5)若原矿石质量为bkg,经过该流程获得的Fe3O4的质量为akg,根据方程式FeS2+
11Fe3O4+SO2;
16Fe2O311Fe3O4+SO2,原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为分析,则原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g,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6)流程中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多次焙烧或灼烧,耗能高。所以该流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是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多次焙烧或灼烧,耗能高。 【点睛】本题要熟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分离提纯过程,如氧化铝能溶于氢氧化钠,而氧化铁不溶于氢氧化钠,偏铝酸盐和足量的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而不是氢氧化铝,硅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本题的难点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5.无 6.D 7.H
解析: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为32 ,错误。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为2 8 8,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比如为H
8.A
解析:分析:依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解答即可。
详解:A.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减小,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极易与水反应,因此不能用F2置换KI溶液中的I2,B错误;
C.锂的金属性弱于钠,与氧气反应生成Li2O,C错误;
D.能形成氢键的元素一般是非金属性很强,例如F、O、N,所以卤化氢(HX)中除HF分子间存在氢键外,其余HX分子均不存在氢键,D正确;答案选D。
9.D 10.A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判断x为碳,丙为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碳与硅反应生成w为硅、丁为一氧化碳;y2为氧气,碳与氧气点燃反应生成甲为二氧化碳,z为镁,二氧化碳在镁中点燃反应生成碳和乙为氧化镁。A. 反应①二氧化碳与镁反应、②碳与氧气反应、③碳与二氧化硅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项A正确;B. 同周期元素原子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从上而下半径增大,故C、O、Mg、Si四种元素中,O的原子半径最小,选项B正确;C. Na着火时,不可用二氧化碳扑灭,选项C错误;D. 一定条件下,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选项D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及物质的推断,根据题中信息可判断x为碳,丙为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碳与硅反应生成w为硅、丁为一氧化碳;y2为氧气,碳与氧气点燃反应生成甲为二氧化碳,z为镁,二氧化碳在镁中点燃反应生成碳和乙为氧化镁,据此分析解答。
11.无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欲快速制得H2,可升高温度、增大固体的表面积、形成原电池反应,也可适当增大浓度,但不能用浓硫酸,据此解答。
【详解】纯锌与粗锌(含铜杂质)相比较,粗锌(含铜杂质)可形成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生成氢气,则只有D正确。 答案选D。
13.C
解析:(6分) (1)醛基
催化剂
(2)CH2=CH2+CH3COOH——→CH3COOCH2CH3 (3)CH3CH2ONa+H2O—→CH3CH2OH+NaOH (4)A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