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练习 苏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5 11:12: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田鼠的繁殖能力强,导致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正确;研究城市人口变化除研究出生率、死亡率外,还要研究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此二者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错误。 答案:D

2.(2018·山东潍坊联考)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选项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选项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选项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选项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答案:B

3.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解析: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错误。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先盖上盖玻片,将培养液滴入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答案:A

4.(2018·湖南长沙测试)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进行捕杀

解析: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A正确;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正确;应该在小于K/2时对害虫进行捕杀,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答案:D

5.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但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压力以出乎人们想像的速度接踵而至。我国现已实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下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人口的年龄结构比人口增长率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B.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来实现的 C.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人口总量将一定会保持稳定

解析:人口的年龄结构只能对人口变化进行预测,不能进行精确计算,A错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主要体现为控制生育水平,也就是降低出生率,并未提高死亡率,B错误;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C正确;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考虑到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问题,人口总量不一定能保持稳定,D错误。 答案:C

6.(2018·江淮十校联考)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2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 解析: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B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A错误;图乙曲线中,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小,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由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可发生变化,C错误;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D正确。 答案:D

7.科研人员对某动物进行研究,绘制的种群密度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点时种群密度最大 B.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解析:D点时,两条曲线相交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A正确;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B正确;从O点到D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导致种内斗争

2越来越激烈,C正确;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进行捕捞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错误。 答案:D

8.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K 3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故选B;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9.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解析: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第2~4年λ小于1,说明当年种群数量少于上一年,种群数量在减少,故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前4年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8年间种群数量并非呈“S”型增长,C错误;假设起始种群密度为N0,则第1年种群密度0.5 N0,第2年种群密度为0.5×0.5 N0=0.25N0,第3年种群密度约为0.75×0.25 N0,第4~6年种群密度不变,第7年种群密度约为0.25N0×0.75×1.25,第8年种群密度为0.25N0×0.75×1.25×1.5

10.(2018·河北廊坊监测)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4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练习 苏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odlk6h5vk7g2499ip734mu7526kg600fo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