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
1.《逍遥游》两次形象地描绘鲲鹏的神奇变化和大鹏展翅南飞的雄奇壮观,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能理解成简单的重复吗?
探究 不是重复而是反复。这其实是《庄子》中常见的“重言”的手法。《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即因任物理本然,不主观立论之言。而所谓“重言”,陆复明在《庄子音义》中说是“为人所重者之言”。即怕人不相信,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替自己说话。“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可以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出“小大有别”和“小不及大”并不是对“大”的肯定。这里的“小”和“大”只是事物之间量的区别,而不是质的差别。大如鹏鸟,小如蜩鸠,在生命状态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
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探究 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因为,在庄子看来,大鹏的展翅翱翔,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海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所待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社会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3.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文章结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怎样正确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含义?你对庄子所追求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思路提示一 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摆脱了一切束缚、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这是人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①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外物的束缚,他提出的“无己”就是希望丧失“自我”意识,这样就不会受外物的拘束,不会去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②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做到“清静无为”。庄子只求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宣扬的也是保生养亲以尽天年,不求建功立业。这是一种消极思想。③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偃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 “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绝对自由的途径,是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
认为,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却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便会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
思路提示二 庄子所提倡的“忘我”精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忘我”是完全不同的。其实,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无所待”,人生一世应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应该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待这种消极的人生观,我们既要批判又要继承。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含英咀华】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自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任逍遥
让我悲也好/让我悔也好/恨苍天你都不明了/让我苦也好/让我累也好/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让我悲也好/让我悔也好/恨苍天你都不明了/让我苦也好/让我累也好/让我天天看到她的笑/让我醉也好/让我睡也好/把愁情烦事都忘了/让我对也好/让我错也好/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任贤齐《任逍遥》) 【美文欣赏】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作者: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
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累”。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 “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正派庄重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赏析: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庄子的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其内心深处却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他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天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这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强烈觉醒。 ●课堂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 A.北冥(mínɡ) 尘埃(āi) 坳堂(ào) 抟扶摇而上(chuán) ....B.鲲鹏(kūn) 夭阏(yān) 蓬蒿(hāo) 学鸠(jiū) ....C.晦朔(shuò) 泠然(línɡ) 宿舂粮(chōnɡ) 決起(jué) ....
D.蟪蛄(huì) 榆枋(fānɡ) 蜩与学鸠(tiáo) 数数然(shuó) ....答案:D。A.tuán”;B.C.xu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起的样子 .B.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焉:于此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乃今:而今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仍然 ..答案:D。犹然:笑的样子。
3.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答案:B。A.的颜色。C.有名声。D. 4.下列每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是 ( ) A.不违农时 斧斤以时入山林 时则不至 ...B.不知其几千里也 小知不及大知 之二虫又何知 ...C.何辞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以伐为 ...D.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答案:C。“为”皆为语气词。
5.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答案:A。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6.填空。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水浅而舟大也。 (2)小知不及大知, 。
(3)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其翼若垂天之云, , ,负青
天, ,且适南冥也。
(4)故夫知效一官, , ,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6)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1)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2)小年不及大年
(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然后图南 (4)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