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潍坊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4.A
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6分。态度2分,分析4分) 菏泽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剑南西川门感怀
陆 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
②
①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垂老,临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15.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好在哪里?请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6分)
14.B(“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错误,“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抒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15.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见不到旧友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之情和又一年春水上涨之景相融。②用词准确,画面感强。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每点3分,共6分) 济宁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14~15题。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阻风瓜步(甲)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阻风江口(乙)
浊浪堆空,暨阳
[注]
③
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愁如
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
公子之一,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15.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6分)
淄博一模
5.(9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C.“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错,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
(2)第一句诗人用到“陶渊明”的典故,借用了其作品《归去来兮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去考虑,陶渊明一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渴望归隐,再看苏轼,苏轼当时不满新法,故诗人想借此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对当时的时政不满以及思乡归隐的想法,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不得志。 第二句“共将诗酒趁流年”表现出诗人想要和友人共同饮酒作诗,这是一幅相聚的温情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1)C。
(2)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
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赠黎錞的。黎錞,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他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称“黎眉州”。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黎錞的友情,并表达了对他们共同的恩师欧阳修的怀念。由于苏轼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也油然而生。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