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聊城一中3月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14.(3 分)A
15. (6分)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 感到悠然自得。(2分)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 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2分)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 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2分) 济钢高级中学3月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隋,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15.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14.C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故答案为C项。
15.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透,芭蕉又绿了,春天过去夏又到了。从手法上来看,时光流逝本是不可见的,这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光以人的情感,用“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利用樱桃变红和芭蕉变绿这两种植物的颜色的变化,把抽象的时光流逝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飞逝,表达出诗人的感慨。
【点睛】第2小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胶南实验中学3月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 游
【注】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5. 14.A
15.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 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 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 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6 分,一点 3 分,答出二点即可。)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日照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②
①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5.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14.C 15.
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条2分,意思答对即可。
日照市五莲实验中学3月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15.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1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答案与解析〕C、D(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项错在“陨落的荷花”,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5分,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答案与解析〕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6分,答对一点得3分,两点即可,无分析酌情扣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