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唐诗宋词选读配读本练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7 14:36: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唐诗宋词选读>读本》配套诗歌鉴赏题目(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题目。(6分)

咏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suí):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角,形状好像古人结在颔下下垂的帽带子,故成为“垂绥”。

(1)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沈德潜批此诗“独尊其品格”。请根据以上资料,概括“饮清露”“出疏桐”的蝉有什么品格。(2分)

答: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含义是什么?联系诗歌的主旨作赏析。(4分)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题目。(6分)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答: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4分)

答:

3.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①

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岭外:指大庚岭等五岭以南,古代贬官、流放之地。 (1)这首小诗前两句写出了感情生发的背景,请简要分析。

答: (2)后两句所表达的感情与一般的思乡之情似有不同,将其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你认为如何?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②阳月:指农历十月。 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⑵请说说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1

⑶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2分)

答: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野 望 王 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3分)

答: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3分)

答: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8分)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 (四个字)。(2分)

(2)两首诗都写了“山中”的落叶,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落 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1)诗的前四句,写“花”写“雪”,虚实相间。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2)诗的后四句表达了什么人的何种思想感情?

答: 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⑤梗犹泛⑥,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代指囚人,这里是诗人自指。③玄鬓:古代妇女发式“蝉鬓”,又黑又光润,缥缈如蝉,故称。玄,黑色。这里代指蝉。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鲍照等曾以此曲作诗,自伤清直却遭诬谤。⑤薄宦:官职卑微。⑥梗犹泛:《战国策·齐策》载土偶与桃梗对话,土偶曰:“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此处喻指四处漂泊。

2

(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3分)

答: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

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点拨】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1)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不同在何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横”和“接”两个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

3

【参考答案】

1.(1)高洁(或清高)的品格。(2分)(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由于它餐风饮露,栖于高枝,因此,颇有些生活清苦、与世无争的隐士风范。所以,它长期受到文人们的好感,成为他们寄托情思的客观事物之一。)

(2)只要品格高尚,他的声名自然远播,不需要倚靠权势、外力。(4分)

2.(1)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2分) (2)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地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3.(1)远高家乡,困居岭外,年复一年,音信断绝。

(2)改句不如原句。原句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诗人的特殊心理状态:多年无消息,不知家乡人事有何变迁,不知亲族是否受到自己的株连。想知道又怕知道,心思重重。“怯”、“不敢”,将这种感情表现得真实而细腻。

4.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比兴手法)(1分);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1分)。

⑵这里描写的是昏暗、恼人的景象: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1分)这两句写景接上两句的抒情,(1分)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1分)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地抒情而蓄势。(1分)

⑶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1分)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1分)

5.(1)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1分),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1分),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1分)。(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2)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两层意思都有才可得满分,否则扣1分。意思对即可) 6.⑴五言绝句。

⑵两首诗的落叶意象,“象”同而“意”异。前者,用“黄叶”纷飞渲染萧瑟凄凉的秋景,抒

发寄寓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突出表达“悲”与“念”的复杂心情。后者,用稀疏的“红叶”与“白石”、“空翠”等意象,构成一幅山中冬景图,色彩斑斓,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表达了作者身处自然美景之中的喜悦之情。

7.(1)前两句,分写梅花刚开放和天山的雪未消融,属于实写;(2分)后两句,写的是幻觉,天山东雪被想象成落下的梅花,而初开的梅花又如雪在眼前,实中有虚。(2分) (2)表达的是闺人(女子)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征人的无限思念之情。(3分)

8.(1)骆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而横遭诬陷,身陷囹圄。李诗以蝉高栖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解答时注意“在狱”、“白头吟”、“薄宦”等词语的含义和提示作用)。骆诗尾联写自己高洁而不能取信于人,抒发了强烈的悲愤和不平。李诗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2)以蝉起兴,以蝉自喻,直抒胸臆。

9.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10.(1)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2)“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

4

搜索更多关于: 唐诗宋词选读配读本练习 的文档
唐诗宋词选读配读本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oold0och30a0pl1tz3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