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感情地朗读《江1.指导学生朗读《江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一、学习《江2.再读课文,画出你上》,交流诗中的场景。 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泼水、嬉戏。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水葫芦”“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的妙处,体会诗歌意境。 1.朗读《林中》。 1.教师引导学生读《林中》。 二、学习《林中》。(用时:17分钟) 2.课件出示雨后的松林和林中的蘑菇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欣赏诗歌描绘的画面。 3.再读诗句,体会诗句中叠词和量词的用法。 3.交流体会诗中叠词和量词的作用。 1.用自己喜欢的方三、总结拓式,再读课文,感受孩子1.再读诗歌,感受快乐。 2.三首诗歌都以地点为题,联系生活实际,仿写一首小诗。 2.图文对照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雨后的松树更加翠绿,松针上挂着亮晶晶的雨珠,树下长出了一个个蘑菇,一群头戴斗笠的孩子正高兴地采摘,欢乐的叫声抖落了雨珠。 5.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雨珠 一( )山花 一( )欢叫 一( )斗笠 3.第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葫芦”借代_______的孩子;“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_________。 上》。(用时:认为精彩的词句,体会其17分钟) 妙处。 3.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6.仿写一首小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用时:们的欢乐。 6分钟) 2.回顾自己的生活,仿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本次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教学反思把文字变成画面,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组儿童诗意境的美好。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算是锦上添花,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了诗歌描绘的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片段
◆读想结合,走进画面。(教学重点) 师:读了《溪边》,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美好的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大家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澄澈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2: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3: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那么《溪边》这幅画给大家怎样的感觉? 生1: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2: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3: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