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自主创新和学习借鉴国内外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成果,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体现该专业理论性较深、应用性较强的特色,注重多学科交叉综合、侧重于应用的原则,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从事野外和室内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相关的测试设备和熟练应用计算机,具备应用勘查理论和综合技术,解决矿产普查、勘探工程或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要特别注意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刻苦勤奋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科学严谨的学风,毕业后能够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
幔枝构造是本课题队首创提出构造地质学新概念,它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演化的第三级单元,从地球的圈层结构与物质垂向运动角度探讨了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第一次提出金、银多金属等成矿物质来自核-幔源,建立了地幔热柱→亚热柱→幔枝构造→典型矿床系列成矿模式。它的提出丰富了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认识,确认了幔枝构造是金银多金属矿最有利的成矿控矿构造,指出了找矿方向及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重点靶区,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工程验证,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被地矿、冶金、有色金属等勘探单位广泛应用推广,经济效益巨大。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 2.区域构造与构造动力学
该方向研究方向根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地震层析成像成果以及GPS、SLR、VLBI等现代空间对地测量技术、方法和资料,研究区域构造及其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主要研究内容是:①区域构造与地球构造动力的现代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空间大地测量等事实依据;②地球深部特别是地核超高压环境下的特殊物质形态及其必然产生的整体构造动力效应、地球内部物质调整运动形式(对流、幔柱、上涌、紊流等)和运动规律;③地球整体与内部物质调整动力形成的区域构造、全球构造及其规律以及与板块构造运动的相互关系;④应用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前寒武地质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等传统地质学科综合研究,探讨区域构造以及全球构造动力的具体机制与过程;⑤地球整体的主导构造动力和内部物质调整等构造动力共同形成的构造形式与分布规律及其与矿产、资源、环境变化的关系。 3.石油构造与构造分析
该方向利用现代石油地质学和石油勘探开发的新理论、新方法,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定量处理生油气盆地的基础地质资料、地震勘探资料、钻探资料和其他物化探资料,综合研究沉积盆地的沉积历史、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样式。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研究盆地的变形历史,进行构造形成机制模拟,搞清盆地的构造变形规律和形成机制。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盆地的沉降史和充填史,全面分析石油天然气的生、储、盖、运、聚、保等条件,为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三、学习年限
1
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学,在校学习年限为 3 年。其中,课程学习约一年半,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工作约一年半。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以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各项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工作。对已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学院审核和学校批准,可提前毕业。 四、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以 18 学时为 1 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学位课和选修课,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和方向选修课。专业限选课原则上必须选,方向选修课以学生自愿为基础,在导师的指导下选课。 本专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7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1学分,专业限选课为10学分,方向选修课至少6学分。同等学力和跨专业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还必须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并参加考试,记录成绩,但不记学分。补修课程成绩不合格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生的学位课学习成绩每门均达到70分以上,才能申请硕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配 类别 课程 编号 0000011 公共学0000093 位课 0000111 学 位 课 0000131 0303011 专业学0801011 位课 0801021 0801031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备注 英语 专业英语 自然辩证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多元统计分析 板块构造与幔枝构造 高级构造地质学 石油构造分析 5 1 2 1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80 36 54 36 54 54 54 54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54 1,2 讲授 3 1 1 1 1 2 1 3 2 2 2 2 1 2 3 2 2 3 3 2 3 3 3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根据研究方向至少选修 3 门课程 03030503 矿田构造 0802012 专业限选课 0802022 0802032 0303073 0301021 0303023 选 修 课 方向选修课 0303083 0302032 0302022 0303033 0303063 0302052 0803023 0803033 0103163
平衡剖面和盆地模拟 地质力学 固体力学 盆地分析 现代成矿理论 油气成矿理论 现代岩矿测试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地球物理 综合探测技术 层序地层学 地球化学 地质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成图 地球科学进展 第二外语 补修课 其它 环节 0004011 普通地质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 学术活动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实践环节 体育课 36 至少选学2 门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必修但不计学分 1,2 注:同等学力或跨专业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要选修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负责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导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在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帮助研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公共必修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学,专业必修课采取讲授、研讨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专业限选课和方向选修课采取讲授、研讨、自学、师生专题研究、学生讲授部分专题等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及资源学院组织的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导师的有关课题研究。 在校学习期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参见《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 七、中期考核 本专业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对在校研究生建立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工作安排在每届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初进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平时表现;(2)是否完成了专业培养方案所要完成的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学分是否完成;(3)研究生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工作的能力;(4)身心健康状况等。考核小组本着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中期考核通过的研究生,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企业管理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要与导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企业改革相结合。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选定研究课题及课题方向、范围,并公开作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论文在答辩前聘请本专业领域里有较深造诣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两位外单位专家。评阅人需对论文作详细的学术评语,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九、硕士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由本学科专业的专家组成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学者、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做出决定,决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3
分之二以上同意为通过,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理学硕士学位。
同时评选出优秀学位论文,予以表彰,并向省里推荐。 十、质量监测
要全面跟踪和监测企业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否取得预期成果,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价值,能否满足科技进步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等;建立研究生个人档案及毕业后进行不定期的追踪调查;定期修订培养方案,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地质构造是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时所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或岩石圈地质构造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地质构造的空间产出形态是什么样的?②如何表述地质构造?为了准确表述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通常需要针对特定的地质构造抽象出来一些几何学和运动学要素。地质构造的运动学研究主要探讨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回答“该地质构造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地质构造的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地质构造形成时的力学机制,回答“这个地质构造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个问题。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研究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界实际存在的地质构造通常由于出露不全或局部被剥蚀而难以识别其真面目,为此本课程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为54。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是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学科较多(岩石学、平面和立体几何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本课程主要关注中小尺度的构造)、时间跨度长,构造现象无法在实验室中重现,对其成因和发育过程的解释往往根据经验分析和推断,容易引起疑问;构造分析要求有良好的时空想象能力,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分为三类:①知识型和认知型,包括力学分析的基础知识;推覆构造、叠加构造等各种构造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构造的识别等;②技能型,例如地质图、剖面图、赤平投影图等各种图件的判读和绘制;③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节理资料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变形结果推断变形过程,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和有关资料恢复构造发展史。
《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实习课。课堂讲授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有关专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提出值得思考和讨论的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