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的形成,雄辨地证明了保生大帝崇拜在华人圈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也验证了海峡两岸民间宗教交往的双向性。
保生大帝崇拜在台湾的发端,具有多方面的因素,福建移民在艰难困苦中萌发的对原乡神明的认同和依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认同和依恋建立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即崇拜保生大帝能够护佑平安,实现安居乐业,这对于在早期台湾的恶劣自然条件下求生存和发展的移民而言尤为重要。?保生大帝宫庙扩增的过程,正是闽南移民开发台湾路线的历史反映,难怪保生大帝在台湾还被尊号为‘开台大道公’,因为他与漳、泉移民相伴相随,是早期入台的闽南人披荆斩棘、开拓新家园的精神支柱。?⒀台湾曾被称为?瘴疠之地?,移民们刚到时多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水土不服,疾病丛生,痛苦不堪。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指出?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⒁移民大多是来自沿海的贫苦民众,处在缺医少药的恶劣环境下,从事艰辛繁重的劳作,不仅迫切需要医药用以治病,也需要一种精神依托,以增强与大自然抗争的信心和勇气。从地方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台湾凡有过瘟疫肆虐、疾病频发的地方,都建有保生大帝宫庙,作为?保境安民?的地方守护神。在这些宫庙中,都设有药签,以便让信众在祈求保生大帝驱走病魔的同时,也可以求个药方。?这种药签,大致上来说,和一般抽诗签问吉凶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抽药签之前,除了祈祷者必须先持香默祷之外,还必须将病情详细叙述一番,让保生大帝知道后,再在签筒中任意的抽一签,再掷两个杯筊于地,若一俯一仰,则即为神明的旨意。在得到神明的旨意之后,祷祝者便可持药签向庙祝索取药方,到中药铺里抓药服用即可。?⒂保生大帝乃传说中的神医,会保佑人们健康,所以移民们都对之抱着大的希望。除为疾病所困扰外,早期的移民还会遭到土著居民的袭击,卷入不同地域移民之间的残酷械斗等,这给他们的开发与生活带来了风险,由此产生了许多恐惧感。居住条件的恶劣,也是促使移民信奉保生大帝的原因之一。澎湖后寮的移民聚落为避强风,依山坡建屋,愈往坡上开发,取得用水越不易。加上山路崎岖难行,以致自古就流传着?后寮水咸与涩,后寮路坎与坷?的俗谚。为求生存,村民纷纷外出,图谋发展。留下来的人们便多次重修当地的威灵宫,祈求保生大帝的庇护。现实的需要使得这种信仰和崇拜,一开始便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诚如台湾人士所指出的:?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多与移民群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祖居地所供奉的神明随着移民而来到台湾,保生大帝就是一例。保生大帝是福建同安县移民的守护神,同安县一带的移民在台湾建立了保生大帝的寺庙。同时,在台湾开拓之初,受到瘴疠之苦,医药之神普遍受到民众的崇拜,所以,保生大帝信徒极多,成为台湾十大祀神之一。?⒃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其形成取决于劳动人口的迁入和原乡文化的移植。?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且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也会有差别,而对神灵的崇拜,神庙的建造等,每每被看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有人群的地方便有神灵和神庙。大陆移民信仰和崇拜吴真人(保生大帝)既可看
5
成是开发台地的需要,也可看成是他们爱家乡,不忘祖先的表现,更可看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从大陆向台湾延伸。?⒄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宗教,都是该民族或地域的一种信念和实践的完整体系。保生大帝崇拜的传播与发展,恰恰说明福建与台湾同属一个?信念和实践的完整体系?。笔者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保生大帝崇拜?由于兼具道教与医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使两岸民间交流更具绚烂色彩。通过接触,加深了两岸相互了解,促使闽台两地宗教、医学、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不断纵向发展。保生大帝作为闽台医药文化的始祖神,是两地同胞的共同文化财富。其在闽台关系上占有重要的位臵。⒅ 注释:
①⒀林国平、彭文宇著:《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355页。 ②⑾赖宗贤著:《台湾道教源流》,中华道统出版社1999年印行,第105页,107页。 ③关山情主编:《台湾古迹全集》第三册,台北户外生活杂志社1980年印行,第304页。
④⑥⑦⑧⑨⒃魏淑贞总编:《台湾庙宇文化大集.保生大帝卷》,台湾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印行,第56页、12页、18页、20页、24页、6页。
⑤何培夫主编:《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台北市.桃园县篇》,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99年印行,第61页。
⑩⑿范正义:《五世同堂——民间信仰史上的一段佳话》,《福建宗教》2006年第1期。 ⒁连横:《台湾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⒂姜义镇著:《台湾的乡土神明》,台原出版社1998年印行,第48页。
⒄⒅厦门吴真人研究会编:《吴真人与道教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311页。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