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物 必修三测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4:00: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必修3《稳态与环境》综合训练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2、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

A.总数量调查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D.无法估测 3、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种群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4、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该部位的电位表现为 ( )

A。外正内负 B.外负内正 C.内外均正 D.内外均负

5、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 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种群

6、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境外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

①有害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

A.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 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 ( )

A.氧气 B.尿素 C.纤维蛋白原 D.胃蛋白酶 9、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是 ( )

A.神经调节 B.神经一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10、防止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释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和互利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互利共生 D.寄生和捕食 11、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12、大多数生物在空间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

- 1 -

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1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 )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

14、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蛇、青蛙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15、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 ) A.乔木的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为低等植物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 B.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C.营腐生生活 D.是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 17、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环节( )

A.生产者和非生命的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命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18、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 )

A.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所具有的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

D.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成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2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22、农民向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引诱剂的目的是 ( ) A.杀死昆虫 B.延长昆虫的发育期

C.干扰昆虫间的正常交尾 D.干扰昆虫正常的新陈代谢

23、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

A.生命活动必需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 2 -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4、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们砍伐,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人工纯林 25、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 ( )

A.建立植物园和动物园 B.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养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2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正确叙述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基因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7、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下列哪种措施 ( )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 B.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

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2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反映生物多样性的 (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29、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

A.碳酸盐;呼吸作用 B.C0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C02:分解作用

30、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的残枝败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 A.消灭森林害虫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31、关于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B.突触可分为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C.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跨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使其兴奋 D.兴奋经过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32、聋哑人理解同伴的“手语”,下列哪一项最为关键 ( )

A.视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躯体运动中枢 33、效应T细胞除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外,还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 )

A.抗体 B.淋巴因子 C.溶菌酶 D.激素 34、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相似的是 ( )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35、下列哪项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 )

- 3 -

A.植物的向光性 B. 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C.顶端优势 D.除草剂能除掉田间的双子叶植物 36、人体中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

37、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单向的,一般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这最可能是由于

A.地心引力作用所致 B.载体蛋白的特点所致 C.能量多少有关 D.光照方向的影响

38.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39.图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V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共有7条食物链 C.占有营养级别最多的生物是Z D.Y和U的关系只是捕食关系

40.下列现象是种群密度过大时将会引起的生态学反应,指出其中错误的一项 A.寄生虫增多 B.传染病易于流行 C.竞争加剧 D.繁殖率升高

二、填空题

46.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模式简图(虚线表示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 4 -

搜索更多关于: 生物 必修三测试题 的文档
生物 必修三测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pacf5r8q30wk4t3w2i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