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4 1:41: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频考点三 加强思想的思辨力

——分析论证特点

1.(2011·江苏)《捧与挖》(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2)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解析 第5~7段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谈“捧”的后果:知县寿诞,“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都督变坏,“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河道增堤,“捧”使祸害更大,河水决堤,危害一片。三个例证之间存在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2011·重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

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做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有删节)

2.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解析 要先根据第一段弄清“品性”和“态度”的含义,然后从各段中筛选出“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的例子。

1.江苏《考试说明》对“分析论证特点”作了怎样的简要说明? 答案 论说文要注意论点的阐发与论据的运用以及论证的过程。 2.江苏卷在“分析论证特点”方面的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对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考查,是江苏卷近几年命题的一大变化,或者说是一个鲜明的追求。虽然它未被明确列入《考试说明》中,但从2008、2011年两年的命题实践及2012年《考试说明》中对命题的简要说明来看,不能不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而且在阅读中要加强“文体”意识,应对因论述类文本的“文”之特征而命题立意的题目。

从论述类文体特征出发的命题,主要着眼于:①论点与论据的关系,②论据之间的关系,③论证方法的使用。

一、关于论点和论据

论说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可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主要指事实材料、科学数字、历史人物等;理论论据主要指理论家的论述、名人的论述以及科学道理、公理、定律,甚至包括俗语、成语、格言等。选用论据要注意真实、典型、服务于论述(或“切合题旨”、或与论点一致)。 论证包括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论证有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关于论证方法 (一)举例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酾酒江心。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1.该段举“李白”“曹操”两例和“怀素”“杜甫”两例分别要证明哪一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李白、曹操两例证明“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 举怀素、杜甫两例证明欣赏舞蹈能发现和升华自己美的意识和素养。

解析 这些例子都是作者观点的支撑依据,所不同的仅仅是行文的形式而已,前者先表述观点再举例,后者先举例再概括。

知识储备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就是列举事例、数据来证明论点。其优点是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有利于增强说服力。

举例论证很少单用一个事例,往往是多个事例连用。这时要注意分析不同例子间的关系。如不同例子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例子有正反关系、递进关系等。 (二)引用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朴素的服饰是一种美,新颖、艳丽的服饰也是一种美,但选择时,要合于年龄、合于体型,善于搭配,不要矫揉造作。也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到纯朴自然、落落大方,不

能过分。达·芬奇说:“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而折损了他们的美吗?你们不见山村的妇女穿着朴素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吗?”此话不无道理。“穿戴过分”和“盛装”,会淹没人本来的自然美。培根说:“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对朴素和美的关系的看法是多么一致!

2.该段在论证上有何特色?这样论证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这些哲人、艺术家的言论是为了从不同角度证明“一个人的服饰要纯朴自然、落落大方,不能过分”这一观点。引言深刻,富有哲理,有力地证明了本段观点。

知识储备 引用论证又叫理论论证,即引用别人的话,引用别人的观点、理论和有关论证来证明观点。其好处是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如果引用的是一些文化名言或富有文采的语言,则又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三)比喻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深圳作为一座城市,历史短暂,但这并不等于城市的主体——市民缺乏文化积累。当打工者从四面八方来到深圳这座崭新的城市,他们承载的内地传统文化与多元地域文化与新环境相激,形成了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内地与沿海等多重张力。他们经历其间、遭遇其间,切身感受所引起的思想感情波澜,形诸文字、建构成形象,创作出数量惊人又别具一格的打工文学、网络文学。其中的大部分作品,结构不够精致、文字不够精美,但是有来自生活的近乎笨重的质感,有源自生活的并非矫揉造作的悲喜交加。这是在书斋里关门造车,或者去基层草草体验一下生活就动笔的某些职业作家无法呈现的。一些职业作家炫技的所谓先锋作品,虽然很美,但与时代、与大众、与生活相当隔膜,是动漫里的纸花、灯影下的泡沫,缺乏鲜活人生的真切感受。

(节选自《“文学城市”争议中被忽视的大多数》)

3.该段将“所谓先锋作品”比作“动漫里的纸花、灯影下的泡沫”,其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指出这些作品缺乏鲜活人生的真切感受这一弊端;②与深圳大量“打工文学”“网络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源自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揭示“文学城市应有的内涵”——贴近生活、大众。 知识储备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其优点是使事理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四)对比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pxeb2n0076msok1o40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