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
(2)公厕形式的确定
通过表6-1的比较,结合本次公厕改造的原则,以完善市公厕系统为根本出发点,注重改造后公厕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从公厕建造形式上,本次公厕改造方案采用独立式,并按要求设置无障碍厕位间。
通过表6-2、表6-3的比较,从卫生设备冲洗方式方面可以看出:普通旱厕尽管不需水源,建造费和运行成本低,但卫生条件极差,不符合城市公共厕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普通水冲厕所卫生条件好,建设和运行费用均较低,但耗水量大,排出物量多,不符合节约用水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节水型水冲厕具有卫生条件好,节约用水,运行成本低等优点,符合公共厕所文明、卫生、适度、方便、节水、防臭的设计基本原则,且工艺和设备技术成熟,但其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免水冲厕所不需要水源,排出物采用一次性塑料自动封装,卫生条件较好,但排出物含有大量难以降解的塑料,不利于粪便的综合利用,且其建设和运行成本均较高,大规模应用有一定困难;智能生态厕所带有自处理粪便功能、无水冲、具有卫生条件好,节约用水,排出粪便少,可直接作为肥料利用,是一种生态、环保的公共厕所,且具有智能、自动管理的特点,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厕所,但这种类型厕所的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很高,大规模推广应用有一定困难,且国目前应用的经验不多;发泡式微生物生态环保厕所,在国的、等地都有成功应用的经验,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好,可回用于冲厕,节省用水,外排残渣量小(10~15年清掏一次),运行管理简单,具有节水、运行成本低、清洁、无排放、不产生二次污染,符合卫生标准等优点,建设费用较采样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公厕略高,但其运行费用明显前者低,适用于旅游风景区、公园以及无排污管网的地区。
综上所述,从卫生设备冲洗方式方面,本次改造的公厕大部分采样节水型水冲厕,少量近期公厕粪便污水不能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的采用发泡式微生物生态厕所。本项目共设置12座发泡式微生物生态厕所。 (3)公厕类别的确定
1)一类公厕确定原则:核心商业区、一般商业区等繁华地区,访问量大的重点地区、重要街道以及大型公共场所。 2)二类公厕确定原则:一般商业区较繁华地区,访问量较小的重点地区、重要街道,主要干道,汽车首末站,公共场所,集贸市场,住宅区。 3建筑设计
(1)建筑形式新颖美观,适合城市特点。如在繁华商业区采用有现代感、有商业气息的建筑风格;在旧城区、居住区采用大方、有亲切感建筑风格,并加强其可识别性;在城市公共休闲绿地采用新颖、活泼的小品式建筑风格。 (2)室外装修与环境协调,并结合实际情况,配合环境进行绿化。同时,在公厕部也尽可能进行绿化或摆放绿色植物,提供优雅的室环境。
..
(3)提倡公厕的多功能化。为实现部分“以商养厕、以厕养厕”目的,在部分公厕增设商业设施。这类公厕拟建二层,公厕位于二层,一层做商业设施和设置无障碍公厕间。公厕管理间面积根据具体情况为5~12㎡,工具间面积为2㎡左右。
(4)公厕的建筑通风、采光面积与地面面积比不小于1:8,如外墙侧窗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增设天窗。室净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3.5~4.0m为宜(设天窗时可适当降低>。室地坪标高应高于室外地坪0.15m以上。单层公厕窗台距室地坪最小高度为1.80m,双层公厕上层窗台距楼地面最小高度为1.50m。
(5)墙面光滑,便于清,设计贴高级耐腐蚀墙面砖到顶。地面采用防渗、防滑材料铺设,设计采用高级防滑砖铺设。为防止对地下的污染,并便于洗刷公厕,地面、蹲台、小便池及墙裙,均须采用不透水材料做成。地面有适当坡度(0.01~0.15),并安设水沟或地漏,以排除洗刷水。
(6)为改善独立式公厕的通风效果,设计中应着重考虑以下措施:
?建筑朝向的选择:尽量使公厕的纵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同时综合考虑太阳辐射,采用遮阳板或遮阳百叶以减少室热辐射。
?增大门窗的开启角度,改善公厕的通风效果。加大挑檐宽度导风入室。增设引气排风道,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条件时,利用机械通风。
(7)统一公厕标识,在全市所有公厕入口处设置统一的灯箱,规整个行业的标识,让公厕具有鲜明的特点,加强其可识别性。
4室平面布置与卫生设施布置
为达到文明要求,在进行公厕平面布置时将大便间、小便间和盥洗室分室设置,使各室具有独立功能。对于二类公厕,男女可共用一个盥洗室,一类公厕大便间、小便间和盥洗室均独立设置。公厕进门处设置男、女通道或屏蔽墙。 每个大便器具有独立的单元空间。除考虑洁具的位置外,每个单元空间充分考虑其他相关管道及设备安装所需要的空间,同时留出足够的使用空间,以便于使用:
在条件许可时,每个蹲位可布置一个行区,并配手纸架、废纸筐、挂物钩等。为方便清洗,洁具之间应提供至少65mm的间隙。
一、二类公厕的通道应按轮椅宽800mm,长1200mm来考虑通道宽度、坡度及转弯半径,使其成为无障碍通道。改造公厕均设置男女各1个无障碍厕位,无障碍公厕间应有1500×1500面积的轮椅回转空间,并附有供残疾人使用的安全抓杆等装置,以方便残疾人进出。
各类公厕厕位不应暴露于公厕外视线,划分单元空间的隔断板(及门)与地面距离应大于100mm,小于150mm。隔断板(及门)的顶端在顶棚之下,并且从地坪起高度应大于1.5~2.0m(一类公厕大于2.0m、二类公厕大于1.8m)。独
..
立小便器应有0.8m高度的隔断板。
每个大便厕位尺寸为长(1.00~1.50m)×宽(0.85—1.20m),每个小便站位尺寸(含小便池)为
0.75m(深)×0.065m(宽)。独立小便器间距为0.70~0.80m。室单排厕位,外开门走道宽度以1.30m为宜,不得小于1.00m;双排厕位,外开门走道宽度以1.50m~2.10m为宜。
公厕大便器以蹲便器为主,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需要在一类、二类公厕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坐便器。在使用时,应提供一次性垫纸。
公厕大门按双向开启设计。公厕部应有合理的空间布置,加大采光系数(必要时增加人工照明)和空气的流通量。大便器应根据人体活动时所占的空间尺寸合理的布置在坑位的适当位置。通过调整冲水和下水管道的安装位置和方式,确保前后均有规定的空间。各种卫生器具在公厕的布置应满足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一类公厕夏季配置空调,并配备音响设备。
通风孔及排水沟等通到室外的开口处,需加设铁篦防鼠。
公厕设计建筑面积、层数主要取决于访问量、公厕类别和规划面积。按每厕位每日服务100~150人.次计,根据访问量和规划面积,将公厕按建筑面积分为5类,分别是40㎡、60㎡、90㎡、105㎡、145㎡。主城区公厕所改造面积汇总见表6-5,具体各个公共厕所的建筑面积见附表11~10。各种建筑面积公厕设计方案分别见附图11~15。 6.2.5设备配置
根据《公共厕所建设标准》(DB11/T190-2003)对独立式一、二类公共厕所设备配置要求,结合市气候特点,确定本项目一、二类公共厕所的设备配置,汇总于表6-6。 粪便污水出路
粪便污水不仅有机物浓度相当高,COD达数万毫克/升,而且氨氮和磷的含量也相当高,甚至达数千毫克/升,此外还含有各种寄生虫卵和病原菌。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中,不解决好粪便污水的处理问题,将会致使病菌繁殖、传播,造成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状况,危害人民健康。因此必须合理安排粪便污水出路,使其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1粪便污水的水质
粪便污水与废污合流的城市生活污水水质不同,其有机物和悬浮固体浓度均较高。粪便污水的水质与厕所的冲洗方式和冲洗水量的大小紧密相关。据资料介
绍,地区水冲厕所粪便污水CODcr浓度为573.9~1307㎎/l,平均为1000㎎/l,BOD5浓度为350~720㎎/l,平均为600㎎/l,细菌总数150000个/ml。市环境卫生监测站对市园林局水冲厕粪便污水水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H为8.4,TSS为360㎎/l,COD为657㎎/l,BOD为345㎎/l。市渝中区环卫局对渝中区粪便污水水质检测资料表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