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蜜蜂21天后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24天后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 ——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16天后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老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的生产力。
15.玩出了名堂
一、这篇课文真有意思,我要多读几遍
指导:本文的朗读基调是亲切、惊喜的。语气活泼自然,语调的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有了惊奇的发现时,语气、语调都要有较大的变化。
二、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答案:我知道了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其实在玩耍中也能产生,我在以后玩的过程中也要向列文虎克那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还懂得了“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16.找骆驼
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答案:因为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痕迹,如“脚跛”“驮着蜜和米”“缺颗牙” 等,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从而使商人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语文园地四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观察中的发现”。在导语中,已布置学生进行观察,《花钟》课后又做了提示,本组的几篇课文又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做了哪些观察,有什么发现。教材中以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当然交际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导向是很明确的,即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教师要千方百计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观察。要引导学生做到互动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共享发现的乐趣。
习作
这次习作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让学生交流已写的观察日记,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写一则观察日记。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学写过日记,观察日记无非是日记的一种,并没有特别的格式要求,只是在内容方面侧重讲观察。本次写观察日记在《花钟》一课后面已有布置,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写的内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提示学生讲评自己在观察中的新发现。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确定观察的事物,可以带着习作的任务去观察一种事物,再把观察过程中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写完后,要组织学生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要通过这次习作,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形近字在字形与字音方面的特点。共列了4行12个词语,带点的都是形近字,但各有不同。第一行带点的是同音形近字;第二、第三、第四行有同音形近字,也有音近字、形近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可以做些拓展练习,用带点的字组新词,或另举同音形近字、音近形近字的例子,并组成词语。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背背”和“读读认认”两项内容。“读读背背”的是关于一年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歌谣。它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当中不同的生长特点,比如,“正月菠菜才吐绿”“七月茄子头朝下”,与课文《花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植物的一种巧妙观察和发现。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读,然后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再齐读、指名读,最后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背下来。如果有条件,可向学生补充一些材料,如12种在1—12月开放的花。选择12种当月开放的鲜花代表1年的12个月份,它们分别是:腊梅、茶花、玉兰、桃花、玫瑰、栀子花、荷花、月季花、兰花、桂花、菊花、水仙花。让学生记一记,想一想,查一查它们的特点,也试着编一编歌谣,增加读背的趣味性。
“读读认认”的是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要求认识其中的“肩”“臂”等7个字。这是低年级归类识字的继续。这些带“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一器官有关,可让学生现身演示,有的可以说说器官的功能,有的可以分析偏旁部首,有的可以再组新词,以帮助识记。
宽带网
“宽带网”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主要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组宽带网结合本组专题,要求学生了解科学发明和发现都与细心的观察分不开。除了教材所举例子以外,可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通过到图书馆、上网、访问等形式,搜集更多的资料。
17 孔子拜师
1.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
指导:朗读课文时的感情基调是谦逊、诚恳、亲切的。语速和节奏舒缓,娓娓道来,对话时语气诚恳柔和,语调平缓,语速变化不大。老子的声音显得少许厚重老成,孔子声音稍显年轻谦和。
2.孔子和老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说说读后的感受
答案:我从孔子求学时不怕路途艰苦和他的言行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虚心好学,有礼貌,不怕吃苦的人。我还从老子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到洛阳城外迎候孔子以及他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孔子的具体事件中感受到:老子是一个珍惜人才、爱护晚辈、诲人不倦、大公无私的人。
3.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选做题 这是我找到的孔子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 盘古开天地
1.这篇课文想象丰富,我要好好读一读 指导: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同学们要好好读一读。朗读的时候,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充分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
2.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指导:同学们要先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叙事顺序。可以先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再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这样就容易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3.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
答案:四季的风、飘动的云、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美丽的宇宙。
4.选做题 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参考:大禹治水的故事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
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
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的处罚。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19.赵州桥
一、我要读出自豪的感情,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1.我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导:这是篇说明性很强的文章,朗读基调是自豪赞颂的。语气是骄傲、舒展、亲切的,语调是清新上扬的,声音虚实结合。
2.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二、让我们一起夸夸赵州桥
答案:古老的赵州桥啊,你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你以那高超的设计驰名中外,我们为你感到骄傲、自豪。
三、课文的三自然段写的很生动,我要把它抄下来
指导:在品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抄下来,积累在自己的资料库里。
四、选做题 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应亲自去做一做,发现家乡的美,去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
五、综合性学习提示
指导:
1. 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下面整理资料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1)把搜集到的资料,分门别
类的整理。(2)想一想用什么形式体现这些资料,如卡片、图表、剪贴小报。
2. 再商量商量,还可以搜集哪些资料。
3. 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如“畅谈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图片展、实物展、
文字介绍”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