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g)
非管理工作组
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第五篇 控制
第14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29、控制的过程? (1)确定标准
a)
确定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的活动 b)
选择控制的重点: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c)
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性标准;根据评估建立标准;工程标准。
(2)衡量绩效
a) b) c)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纠正偏差
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人员、部门、对象。 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a) b) c)
30、什么是有效控制? 1)
适时控制
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 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 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 2)
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适度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5
a) b) c)
3)
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客观控制
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 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
4) 弹性控制
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遇到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 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一般地说,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
第15章 控制方法
31、标杆控制的内涵及步骤?
1)内涵:标杆控制是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2)步骤
a)
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
b) 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 c)
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d) 资料收集和调查 e) f)
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做法 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g) 沟通与修正方案 h) 实施与监督 i) j)
32、平衡积分卡的内涵及其优点?
内涵: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平衡记分卡控制的优点:
26
总结经验 进行再标杆循环
a) 将企业的战略置于核心地位
b) 使战略在企业上下进行交流和学习,并与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 c) 使战略目标在各个经营层面达成一致 d) 有助于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协同和统一
第六篇 创新
第16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33、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1)
目标创新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技术创新
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组合结果创新 3)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的创新;经营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 4)
组织机构与结构的创新
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 5)
环境创新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纯地去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去改造、去引导、甚至去创造 环境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
34、何谓流程再造?流程再造可能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地组织流程再造?
1)内涵: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工作流程再造的思想(BPR),它强调以流程导向来代替传统的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它追求于流程的改造和创新,为组织的创新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影响因素:
a) b)
工作流程的构成:工作、逻辑关系、转换关系
影响工作流程组织构成的因素:组织文化、工艺技术特征、管理风格
3) 有效实现流程再造
27
组织流程再造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在既定组织目标与组织文化、工艺技术和管理风格下的组织的效率,因此,在动态的环境下,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都要求对组织的流程加以变革和再造,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组织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的平衡。 a) b) c)
组织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组织工作流程再造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顾客满意的工作流程 组织工作流程再造追求实现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平衡
第17章 企业技术创新
35、“先发制人”的战略和“后发制人”的战略对比分析?
“先发制人”战略,即领先战略,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目的在于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获得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 优点:
a) b) c) d) e)
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缺点: a) b) c)
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需求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
“后发制人”战略,即追随战略,是指企业紧紧追随在领先企业的后面采用新技术,并对别人已经采用的技术加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在降低产品成本和完善产品质量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后发者虽然在时间上、用户心目中技术水平的形象上可能处于稍微不利的地位,但可以(优点):
a) b) c)
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的行业市场 根据已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第18章 企业组织创新
36、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创新的特点?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特点:
a)
在知识社会,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
b) 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知识逻辑” c)
权力派生于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的供应,利益(经营成果的分配)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正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