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温馨提示:
1、结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本复习提纲,不断重复,熟练掌握。 2、坚持练习做题,帮助识记。 3、调整心态,注意答题技巧。
预祝各位顺利通过考试,生活愉快!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名词解释) 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 识记) 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5、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6、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选、判、填)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国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填)
8、古代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教”在《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育”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
9、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和改造联系了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作了深入论证; ○4、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对文艺复兴时期过强调人文学科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的不良倾向进行了修正,这是西方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 ○5、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大大推动了学校运作的规范化,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 ○6、他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甚大。(强记)
10、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要是通过他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表
达其教育思想的。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强记) ○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2、儿童中心观念;○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4、实用主义观念;○5、发现的观念。
作用: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等。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
1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① 把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视为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他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和方法。
② 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把德育看作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作用: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1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于1899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称自己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现代我们所使用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概念便来源于此。他的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即生活”;○2、从做中学;○3、儿童中心。(深理、P30~31)
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其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知道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矛盾性,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先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显示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
异。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从发展发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上,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发展结构上,体现在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伐善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两者在特定条件下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
(2) 一致性;首先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社会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其次人的发展也
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3) 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构成矛盾关系,人适应社会,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村早的创造者
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2.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3.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重大影响)、教育(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基础性。 案例分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句话正确吗?(教育不是万能P47—48)
5.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答: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较低水平的变为较高的水平,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的性的劳动者;单维度的变为多维度。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7.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判、填)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8.教育的文化功能(深理P56—59)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 ○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9.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
10.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①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③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P67 ○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体现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 (3)教育就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平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以下的意义 (1)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 (3)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
(4) 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1.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2. 教育关系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3. 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从历时的角度可以划分
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 4. 教育规律的分类
(1)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问题,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结果把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推度
(2)教育的功能规律;
(3)教育的发展难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5. 教育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
(1)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
(2)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在: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6.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
根本性准则。
7.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