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5)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11:53: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 D )。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9.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 A )。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蜕变》

1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 C )。

A.《月牙儿》 B.《柳家大院》

C.《我这一辈子》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 A )( C )( D )。

A.《文学杂志》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2.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是( A )( B )( D )。

A.《惶惑》 B.《偷生》

C.《幻灭》 D.《饥荒》

3.萧乾的主要小说作品有( A )( B )( C )。

A.《篱下集》B.《栗子》

C.《梦之谷》 D.《谷》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 A )( C )( D )。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 B )( C )( D )等。

A.曾文清 B.仇虎

C.陈白露 D.侍萍

令人高兴的是,有同学在这里又为我改了一个错,即第一题的C项《文学月报》,应为《文学月刊》,也许其他同学也发现了,但没有敢改。其实在上一题“单项选择题”的第8题中,《文学月刊》已经出现过。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这一题大家都做得不好,几乎是人人都只有照抄书上的两句话: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连“可谓”之类的措辞也不带改一下。在这个题目上,大家丢分的很多,一半以上丢了2分,有的甚至丢了3分,因为连抄都没抄全。也有的对京派和海派作了解释,但没有说到点子上,也因此而丢了1分。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鲁迅为什么会“各打五十大板”,就会说得十分明白: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对当时的执政府和一切与执政府媾和的人也一直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他与陈西滢的斗争就属于后者,他始终认为这是公仇不是私仇。由于京派作家跟陈西滢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京派中的著名女作家凌叔华也就是陈西滢的夫人,因此,在鲁迅看来,他们主要远离政治实际上也就是在政府的“帮闲”。虽然,在京派作家的眼里,上海的作家都属于海派,但在鲁迅看来,真正的海派是以新旧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下海”捞钱的文人,他们已经堕落成出版商的工具和走狗。

当然,也许我们的题目上也有一些问题,说得不是很明白,应在加上一句“为什么”。但大家无论是在在回答什么问题时,都不能只是简单地抄书,一定要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题目大家都做得不错,大多数同学都谈到了以下主要原因: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此外,有的同学还补充道,曹禺在创作谈中说,许多剧作家,包括自己在内,都在处理人物思想转变时感到困难,认为这是剧本创作中最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顾虑太多,不敢放手,结果削弱了人物的性格的鲜明性,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有的同学补充说,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名声大了,地位高了,十分在意别人特别是领导的看法和态度,创作上的自信心锐减,写作多是为了配合形势或完成领导布臵的任务。1951年他主动提出要写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得到了领导的赞许,于是他写出了《明朗的天》……

3.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出现多次的题目,但这个题目犹如一个陷阱,许多同学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或者说读得不全。教材在72页中说,在老舍的“市民形象”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又称理想市民)。但教材在78页中又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也占有显著的位臵。

虽然如此,大家对老派、新派及正派市民及特点的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

4.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与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有什么不同?

最好是先说明“革命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丁玲、胡也频、蒋光赤的作品为例,也可以茅盾自己早期的作品或别的初期左翼创作为例,然后再针对这些特点说明茅盾小说的发展和变化。有的同学虽然提到革命文学,但由于只是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与革命文学不同,对革命文学的特点并没有作出符合实际的说明。也有的同学虽然也说到了革命的特点,如“文学等于宣传”、“小说应当起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等,他们所说这些特点只是一种推测或想象,除了有人说到“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外,并没有说出当时革命文学的一些十分典型特点,如“革命加恋爱”、“三人行模式”、“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愤激情绪”等。

从这个题目暴露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对诸如“革命文学”这样的文学史上常识不了解,或知之不多。因此,这个题目大家普遍答得不好,比较好一点的同学只凭借着自己对茅盾的了解,十分勉强地作了这样的回答: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是茅盾早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创作手法,作者主要想为“革命”而写,想通过作品给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革命之路,而又

缺乏生活体验,使作品显得生硬、牵强,使人感到概念化、说教。而茅盾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创作的《子夜》等一批现代社会剖析小说,重视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概念化,同时也开创了现代社会剖析小说之先河。这类小说……

五、分析题(40分)

1.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礼赞,即表现在什么样地方。不是问“为什么要礼赞……”用不着去讲一大堆理由。有的同学对作品很熟悉,但不会回答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答非所问”。

选择这一题的同学不多,但也有的同学做得不错。在这个班上,我并没有讲曹禺,在大家做这次作业时,我的关于曹禺的辅导也还有做出来,而有的同学却靠自己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曹禺的创作。

例一,在以蘩漪、仇虎、愫方等人物形象为例,说明了曹禺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后,这样写道:曹禺对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特别敏感,可以说是这位悲剧性剧作家的天赋,当然又跟他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相关。曹禺早年生活的经历是不幸的,他生下来三天,母亲就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发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极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曹禺自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作为一个天性脆弱的知识分子,曹禺却在《雷雨》、《原野》、《北京人》中一再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都是他最花心力去塑造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曹禺之所以特别向往“蛮力”,其实正是出于他自身的生存欠缺。 例二,也有同学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写道:这段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的人生观、创作观的形成有相当作用。从曹禺话剧创作模式来看,表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典型的社会道德剧:《雷雨》是“迷惘人生的罪恶与罚”,《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北京人》是“原始野性的呼唤”。从曹禺剧作的人物来看,他们都是上帝苦难的子民,可分为贪婪型(如周朴园)、淫乱型(如蘩漪)、仇恨型(如仇虎)等等,这里都渗透着基督教的人文意识。另外,对于前期曹禺来说,“家”是一个无法挣脱的梦魇,一个外在的心狱,而冲出“家”的桎梏,即出走,成为曹禺剧作一再重复的潜在主题。在这种心态下,曹禺创作了一系列人物,使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作者要在其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

2.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有的同学对“牧歌”和“田园诗”是一回事,还是两种不同的两回事并不清楚,心中没数,说起来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含糊。有的同学甚至说“牧歌泛指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田园诗是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二者究竟什么关系,他不敢说。但也有同学开宗明义,一上来就肯定地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牧歌情调……”

例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

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例二,在对“牧歌”和“田园诗”进行简要说明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作家编织了这样一个动情动人的故事……

例三,回答得最好的,也是行文最为放松和随意的。她在解释了“牧歌”和“田园诗”这两个概念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我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5) 的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qq527fzb16c4rp7por8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