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预习案
编写:管晓翠 定稿:郝巧娟 使用:高二()班—— 2010年4月 教 学 目 标
一、 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二、 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三、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认识孟子义利思想的时代意义。
五、 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 学 重 点
一、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 学 难 点
一、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学 法 指 导 诵读法 、自读法结合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 预习成果检测:
1、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 然而不王者_________ 孳孳为善者________ 蹠之徒也_______ 利与善之间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上下交征利__ 苟为后义而先利__ 吾闻秦、楚构兵______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 愿闻其指___ 然而不亡者____ 孳孳为善者______ 舜之徒也_____ 利与善之间也____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___ 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 不远千里而来_____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 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______ 然而不王者_______ 4、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异义。
以罢三军之师。 何以利吾家。 然而不王者。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先生将何之 未之有也 孟子遇于石丘 先生之志则大矣。
6、 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
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译文:
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译文:
三、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①、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②、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③、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④、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2、请学生找出文选一的中心句:
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关注,源于他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关怀。 子罕言利” ——《论语》
3、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4、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5、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6、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7、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五、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 六、师生互动: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害?谈谈你的看法,并且讨论一下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七:拓展延伸:
《墨子 公输》叙述了墨子阻止楚国入侵宋国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叙述了烛之武说服秦国的军队放弃攻打郑国的故事。联系这两个事例,谈谈你由本课第二则文选引发的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主要是谈亡郑于秦国不利。墨子说服楚国放弃攻打宋国,依据是“必伤义而不得”,则是从义利两个方面来说,即对义利都有害无益。 而孟子则更关注仁义这个依据。他的眼境当更高一筹。
八、课堂小结: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主张先义而后义。儒家的大师们并不是摒弃利,而是在利面前往往用义去衡量。义则取之,不义则弃之。这种义利观确实值得我们敬佩,学习。若人人都如此,那何愁“大道之不行”呢! 九、布置作业:
1、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 叟,不远千里而来
②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③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⑤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⑥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⑦ 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 ⑧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⑨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⑩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_______ ,_______ 。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③爱人者,_______ ;敬人者,_______ 。 3、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
③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
④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 资料补充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猛子是否要人民完全不考虑“利”?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