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目录
教学目的: ......................................................... 2 重点与难点: ....................................................... 2 课时:10 ........................................................... 2 教学内容: ......................................................... 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 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 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 6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 6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6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 7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 8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8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 9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10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1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 1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11 第五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11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 11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 12 思考题: .......................................................... 13
..
.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
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4. 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 关于科学发展观 课时:1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一种兼有全球普适性和局部适应性的理论。一方面,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观点和个别言论则不具备全球普适性性,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再适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普遍的东西,总是要经由特殊的东西才能得以实现。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全球普适性理论无法通过它提出的仅具局部适应性的主张在中国得以实现,而必须通过适应中国国情的主张得以实现。
(2)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推动力,但是马克思没有说过在现阶段的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3)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推动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国儒学中的积极“入世”观点与马克思的哲学必须改造
..
.
世界的观点的联系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式提出
(1)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2)在毛泽东之前的一些非正式提法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张太雷、蔡和森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 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920年,他又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李大钊
在1922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两条: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
他说:“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7页)——陈独秀
1926年,蔡和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 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基本精神来定出适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