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 文 答 案
1.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B项,着.(zhuò)眼点 实报实消.(销) C项,破天慌.(荒) D项,尺椟.(牍) 张口结.
(jié)舌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气氛”中的“氛”。(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 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2、 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⒌学会以义辨形。⒍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2.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构造”:建造。语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抽象事物,故第一个空应选“构建”。删除B项、C项。“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针对语段中的“国际霸权主义”,故第二个空应选“为所欲为”。删除A项。“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语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承受祸福,故第三空选“休戚与共”最好。“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
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3.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主语残缺,删除“在……中”。B项,成分残缺,在“保持良好”后加上“态势”。D项,句式杂糅,错在“被人们广泛所接受”。“被”和“为…所”杂糅。删除“所”或把“被”改为“为”。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C项,“簪笏”,“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笏板,代之官职。
5.D 6.B 7.B 【解析】
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抗元斗争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6.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C项,普遍存在,扩大化。D项,“契合”与原文不符。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错。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B
9.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10.运用拟人、排比,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11.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
12.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比如在物质匮乏时候的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 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 盆子艾叶粑粑。这些都是草木给予的恩赐,带给孩子们说不尽的快乐。
【解析】
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CD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错误,原文“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D项,“主要”不当。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该哭欧答题要点。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首先明确句子中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句“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 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从结构看,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 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对作者“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实际阐明自己的理由,如,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13.A 14.A 15.D 16.C 17.A
18.(1)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2) 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 结果。
(3)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解析】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暇:有空闲的时间。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其,代词,自己;B项,介词,向/介词,在……方面;C项,动词,用/介词,因为; D项,助词,主谓之间/动词,到。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题中乐毅失败原因为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滥施仁义,未能急攻, 错失良机;相持不决之时,未能休兵安民,消灭齐人斗志;不能审时度势,灵活决策。由此得到答案。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者”“岂”分别在句首和句尾,中间断开;“以燕齐之众”是“压其城”的状语,不要断开;“其”句首语气副词,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错误,原文“虽欲霸,可得乎?”。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施:推行;足以:足以来;充:满足;盖:大概;以:用;服:使动用法,使……顺服;故:所以;不忍:不能够狠心;至:导致。
参考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 不可以成就王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 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 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 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 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 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 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 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 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 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 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 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 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 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 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 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 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 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 利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 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 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 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 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 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 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 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 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19.高诗写的是秋季,柳诗写的是春尽时分(春夏之交)
20.同:两首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内容分析:“离心正郁陶”“唯见归云纵复横”及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等不同点:柳诗还有被贬谪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21.C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这两首送别诗的季节相同吗?都是哪个季节?请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所写的季节不同,再从诗句中找到现实季节的关键意象。高诗中,由“白露”、“西风”、“木落”“淅沥”等意象可知高诗写的是秋季。柳诗中,“零落残”、“春尽”等意象可知柳诗写的是春尽时分或春夏之交。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两首都是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回答两位诗人的情感相同的地方,再回答他们抒发的情感不同的地方。高诗的意思是:昨天夜里别离之情特别明显让人忧思,半夜下着白露吹着西风。虫儿在飞,树叶开始凋落,都发出轻微的声音,此时梦见从西方回来的客人。天要亮了传来三四声嘹喨的钟声,东边邻居的马儿突然叫唤吓人一跳。披着衣服出来送别朋友,看见天上的行云纵横交错。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柳诗: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第三联是用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一首诗的题目是《送别》,另一首诗的题目是《别舍弟宗一》,所以从标题可知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内容和书法的情感上,高诗中“离心正郁陶”,“唯见归云纵复横”表达了送别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柳诗中“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欲知此后相思梦”,表达了送别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柳诗除了惆怅和不舍之情,还有被贬谪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
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此题重点考查写作手法,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也就是“以声衬静”的手法。C项,用“犬吠”衬托环境的“宁静”与此相同。
22. 赢得仓皇北顾 惟觉时之枕席 冰泉冷涩弦凝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园日涉以成趣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赢”、“仓”、“皇”、“顾”、“惟”、“枕”、“涩”、“凝”、“异”、“园”、“涉”,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能掉字。
23.刚才笑语震天的客厅,一刹那间,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坚持就是胜利!我一定要坚持守岁。这时,电视里已经没什么节目了。我关上电视,看起了漫画书。过了一会儿,瞌睡虫不期而至,我一个劲地点头、点头……闲着就容易打盹,还是得干点什么。干什么呢?有了,放烟花吧!我拿着“火树银花”来到院子里。点燃引线,几秒钟过后,只听“轰”的一声,空中出现了一棵金色的“树”,一朵朵银色的火花从“树”上摇落下来。我站在旁边,独享除夕的欢乐。毕竟是深夜,阵阵寒意袭来。放完烟花,我赶紧回到屋子里。无聊小夜曲又不争气地唱起来,看看表,才三点半,我只好又拿起了漫画书。可奇怪的是,我平时看得津津有味的《虹猫蓝免七侠传》,现在却味同嚼蜡。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皮慢慢地合上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扩展的题目,属于话题式的扩展,注意明确扩展的重点是“守岁”的场面,其中有心理描写,描写的重点应该放在“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这句话上来,同时注意运用至少两种修辞。
24. ②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③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答题时注意针对给出的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如“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错误,可以针对此具有一个特例反驳,如“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
25.中学生职业生涯如何规划?
“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能做什么?”做一个合理的生涯规划对中学生而言也是重要的项目。近日,巴蜀中学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暨巴蜀BI职业周正式开幕。活动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咖们将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自身经历说起,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参考。
据介绍,此次职业周以“理想的力量”为主题,根据前期学生问卷调查结果,邀请学生感兴趣的行业嘉宾,采取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嘉宾有汽车工程师、新华社记者、信息图形动画师、知名律师、口腔医学专家、珠宝设计师等等。
据悉,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的主要时期,是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培养高中生初步的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力,做好未来人生的准备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活动期间,“非洲之友”、著名的国际野保人士星巴作为嘉宾,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事野保事业的故事,为大家描述了非洲大地的美丽风光,讲述如何与野生动物们相处。“在去非洲之前,我其实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去非洲大草原看动物大迁徙,是我做了近20年的一个梦。”星巴说,小时候看动画片,就梦想去非洲大草原,所以大一的时候选择英语,大二大三学习法语,因为这两种语言是非洲主要的语言。
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考虑收入,那这件事就是你的兴趣所在。”星巴说。
林同棪国际是世界著名的工程咨询集团,其中国区副总裁汪洋在和学生们交流时,强调在工作中千万不要做“差不多先生”。
“做一件事情就要做精做好,要有工匠精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就等于没有起点和入口。”汪洋说,在就业时,选择好的公司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虑:行业前景、公司活力、管理规范、优秀人才等等,身处哪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是很重要的。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一共三节文字。第一节是说做一个合理的生涯规划对中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两个问句,第一个问句“我想做什么工作”提出了兴趣和理想问题,第二个问“我能做什么”涉及选择或能力问题。第二节指出初高中毕业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很少。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也是模糊,甚至是一窍不通的势必会影响将来职业的选择。第三节文字指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喜好,尽可能地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种类,如果有可能,还应在条件范围内去亲身体验。题干要求:作为高三毕业生的你,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深入思考,围绕“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写一篇作文。立意:理想的生活跟职业关系、选择兴趣浓郁的职业重要、兴趣是向职业深层掘进的动力、从事哪种职业能让自己更持久,了解感兴趣的职业、未来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能力,喜好友密切关系,不妨在选择职业前先实践尝试……这些都与职业有关。总之,这些都是本词作文可以选取的立意。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