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化学模型认知,使学生能描述和表示化学中的原子结构模型,并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培养学生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化学思想。 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入手,在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后,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电子排布。本节内容抽象,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学情分析:
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过初步的原子结构知识,本节在此基础上拓展,注意由浅入深的引入,帮助学生会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重点
1、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常见元素(1~2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的表示 教学难点:依据构造原理表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策略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1——设疑——引入原子诞生
创设情境2——设疑——介绍能级、能层及其关系——学生活动,加深认识 举例设疑——书写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引出构造原理——强化书写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课题 授课人 原子结构 孙京伟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能级分别及其能量关系 3.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目标 4.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感受科学发展的历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教学策略 1.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常见元素(1~2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的表示 依据构造原理表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投影 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原子是怎样诞生的?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视频展示宇宙大爆炸,原子的诞生。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了解原子的诞生。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原子随着宇宙大爆炸而诞生。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大爆炸,知道原子是如何课型 授课班级 新授课 高二(2) 诞生的。 [提出问题1]不仅原子是随着宇宙大爆而诞生,其实,生命也是随着宇宙大爆炸而诞生的。那么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呢?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请同学们带着以上的三个问题,阅读课本P4“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 [学生活动] 1.自主学习原子的诞生、人类对原子的认知史。 2.回答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原子的发现史。 [提出问题2]我们初中就学习过原子,你对原子的构成有着怎样的认识? [学生活动]原子的组成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出问题3]回顾必修2中学过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学生活动]温习回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提出问题4] (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成什么? (2)同一能层能量是否相同?若不同又可分为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并学习“能层与能级”相关内容,并思考教材P5页【学与问】。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能层与能级”相关内容。 课堂反馈 [学生活动] 检测学生自问题引导,给学生充分的 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从单纯记忆规律向思考实质原因转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