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温度带,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纬度范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带,位于南极圈以南,纬度范围66.5oS—90 oS。 (4)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总是从____________迎来黎明的曙光,由____________送走黄昏的落日。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____________,地方时相差1小时。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3.1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
一、湄公河平原形成稻作文化的自然环境
1.地理环境:湄公河平原位于 洲东南部的 半岛上,是由湄公河 而成的平原。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2.气候、水文、土壤
湄公河平原地处热带,这里 ,水网 ,土壤 、 ,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 生产条件。 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二、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
1.稻作生产方式:(1)湄公河平原的 水平普遍较低,使得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主要依靠 完成。稻作农业对 有着巨大的需求。
(2) 和 的季节,是湄公河平原的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
2.湄公河平原人口 ,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高产的 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求。 3.富有特色的聚落景观
(1) 的渠道和 的河流构成了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 (2)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是 。
①它的建筑风格:以 、 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 架设 ②它的主要功能区:上层 ,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3)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① 生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② 生产海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里的很多文化活动都与 生产息息相关,如柬埔寨的传统节日“ ”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很多农活需要村民协作完成,人们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4.湄公河平原是世界 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 史,
5.传统的 、 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 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 的感恩之心。 3.1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 一、美国农业的地位和生产条件 1.农业的地位
(1)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它的农业人口不到全国人口总量的 %。但却养活了全国3亿多人,还有2/3的粮食出口国外。 (2)农业是美国人民的 之源,也是国民经济的 。
(3)北美洲的 ,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 地区,是美国 、 和 的主产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 2.农业的生产条件
9
(1)大平原开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大平原地区的土地 ,地势 ,气候 ,土壤 。
(2)大平原开展农业生产的人文条件:平原上的农业生产以 为主,而且规模普遍 ,都配有许多大型 和 。 二、美国农场的聚落景观
1.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四通八达的 将一个个农场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
2.在靠近农舍的地方,间或有 和存放 的库房,它们与大片农田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三、美国农村的面貌
1. 在改造美国农业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美国农村的面貌。 2. 、 、 和 铺设到田野, 、 开设在乡村,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
3.2与山为邻 垂直的生计 一、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 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 ”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安第斯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主干部分。 二、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 1.地形、气候
地势 ,海拔越高,气候越 ,空气越 ,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 。
2.自然景观的特点(1)特点:气候和植被类型 。从山麓到山顶 差异明显, 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
(2)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生高 米,气温下降约 。因此,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三、安第斯山区的农业活动 1.安第斯山区生产生活景观 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1)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开辟 ,种植玉米、 、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2)山区高海拔处: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 地带,居民已放牧驯养 和 为生。 2.印第安人文明
(1)印第安人很早就进入 文明时代。他们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 ,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地区,印第安人仍在辛勤劳作,与 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 和 财富。 山地之国 一、地理环境
1.横亘在欧洲腹地的 山脉,是欧洲最高大、 的山脉。 2.瑞士的自然环境
(1)坐落在 山区的瑞士,是个典型的 之国。瑞士人因此被称为
10
“ ”。
(2)瑞士的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 ,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 , 资源奇缺,缺乏发展 业的自然环境。
(3)瑞士 的地形、 的景观,以及 的城镇和 的乡村生活,成就了瑞士丰厚的 资源。 二、瑞士的旅游也及其影响
1.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瑞士 ,或登山,或滑雪。
2.阿尔卑斯山区 的内容丰富多彩, 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 。
3,影响:旅游业是瑞士的 产业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 和美誉。 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 三、瑞士人的环境观
1.人们对 厚爱有加。
2.瑞士人很早就意识到 面积的狭小、 短缺与 增长、 发展之间的矛盾,严格 保护环境。 3.3傍水而居 耕海牧渔
1.独特的地理位置
(1)日本位于 ,是一个地域 、人口 的 国。
(2)日本由 、 、 和 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3)日本国土的特点:日本国土南北 ,海岸线 ,多 优良 。 (4)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 资源。 2.强大的工业对日本渔业发挥的重要作用
(1)日本 业领先全球,所造 性能优良。 (2)发达的 业,织就了优质的 。
(3)先进的 ,为 捕捞提供了现代化的 和 。 3日本的“鱼文化”
日本由悠久的 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 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 ”,人们的生活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海的味道。 (1)早期,渔民们主要在 地带捕鱼。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业的发展和捕鱼装置与技术的进步, 捕捞迅速发展起来。
4日本渔业的现实与未来 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的重视,以及日本国内的 发展和 的增加,渔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1)现在,日本沿海的 和其他开发活动受到 ,水污染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理,沿海水质逐渐恢复。
(2)由于 捕捞受到限制,许多渔民改变了过去 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建设“ ”。 水上都市
一、威尼斯的地理位置
威尼斯属于 洲南部的意大利,位于意大利 部。 二、威尼斯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因水而生:1000多年前, 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开始在荒无人烟的岛屿群上建
11
造家园。他们在岛屿的 处打上 ,填上土,然后再上面盖起了楼房。岛与岛之间的海面变成了 ,并在上面建起了几百座大大小小的 ,连接着众多岛屿。
2.因水而兴:商业贸易的发展,曾使各国富商、贵族云集于此,他们修建了无数豪华的 、 和 。 3.因水而美
(1)建筑特色:如今,威尼斯 的建筑依然沐浴在海风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以其独特的 风光和多姿多彩的 风情,成为人们欣赏水城风貌的 。
(2)交通特色:纵横交错的 构成了大街小巷, 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公共汽车”—— ,也有各家的“小汽车”—— ,还有专载游客的单桨平底木船—— 。
(3)节日特色: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市民们划着各式 ,汇聚到主要河道的两岸;人们在密集的船上、岸上的楼顶上和阳台上观看激烈的划船比赛,欣赏精彩的传统节日。 4.因水而危: 倒灌与 上涨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侵蚀 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 。人们正在积极寻找 ,解决这些问题。 3.4草原人家
一、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在非洲,分布着广袤的 草原,这里一年之内有明显的 季和 季,对人们的 和 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非洲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1.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 ,是 人的家园,他们以 为生。
2.马赛人的生产特色:每到 ,马赛人便以 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他们每年大多循着一定的路线迁移,过着“ ”的生活。 3.马赛人的生活习俗
(1)马赛人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 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2)马赛人多住在简陋的 里。村庄四周环绕着荆棘树枝,以防野兽侵犯。 (3)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 改变 ,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老的民风习俗。
(4)马赛男人大多身着 的披风,们认为 可以驱赶野生动物,既能够防身,又可以保护牛群。
(5)马赛人没有捕杀动物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
(6)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 也越高。 (7)马赛人视草原为 ,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 现代化的牧场
1.澳大利亚牧业分布
(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位于南半球的 ,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 的国家。
(2)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分布:集中分布在 和 的草原上。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澳大利亚牧业的特点: 比人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放养 数量和出口 最多的国家;羊毛量大质优;牧场规模大;牧民定居;机械化程度高;需要的劳动力很少,效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