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进展
发布人:常务斑竹 发布时间:2012-05-16 点击数:313次 字体:[大 中 小]
1.《黄帝内经》中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张金玺;马作峰;张六通.中医药学报.2012,01
2.《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王金先;张慧;崔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4
3.《内经》药物的阴阳五行归类理论浅析.李雅杰.湖南中医杂志.2010,06
4.《黄帝内经》重阳思想探讨.余天泰.中医药通报.2010,05
5.论《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中的辩证法思维.林玲;王安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6.“取象比类”思维模式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文理.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2
7.《内经》与《周易》阴阳五行观之比较.李建国;王洪琦.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05
8.《内经》阴阳升降观探析.张志峰;朱邦贤.江苏中医药.2009,03
9.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从《黄帝内经·素问》的角度考察 孙天胜;高思华.管子学刊.2009,01
10.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看五行学说.魏崇;周新;王海明.甘肃中医.2009,02
11.《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阴阳.任秀玲.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2
12.论《内经》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王秋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13.陈意运用《内经》阴阳学说进补膏方的经验.夏晨.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2
14.《内经》阴阳理论钩玄(Ⅱ)——阴阳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黎敬波;区永欣;吴弥漫.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5
15.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的辩证关系和阴阳的主导问题.徐波.河北中医.2007,07
16《内经》阴阳理论钩玄(Ⅰ)——阴阳的概念及含义.黎敬波;区永欣;吴弥漫.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4
17.《黄帝内经》阴阳思维之研究.吴润秋.湖南中医杂志.2007,03
18.《内经》哲学思想初探.陈可吟;纪春娥.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01
19.先秦哲学中阴阳学说对《内经》理论的影响.孙敏.甘肃中医.2007,01
20.《内经》中人体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考.陈广荣.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21.五行学说与《内经》食疗养生思想探析.陈岚;解茂阳;王平.湖北中医杂志.2011,11
22.《内经》六合与五行共同影响中医系统解剖认识数千年——对六分人体系统解剖认识的总结.周波.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
23.论《内经》应用五行学说的变化.陈吉全;黎敬波.山东中医杂志.2011,05
24.论黄帝内经的五行之常与外经微言的五行之变.孙凯;王象礼.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4
25.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从《黄帝内经·素问》的角度考察.孙天胜;高思华.管子学刊.2009,01
26.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看五行学说.魏崇;周新;王海明.甘肃中医.2009,02
27.《黄帝内经》的术数理论探析.吴新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02
28.《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五行理论的运用——兼析2007年运气特点及对脏腑的影响.方力行;谭春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