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2章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12:06: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本节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主要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较难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观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课时分配:共2课时

第1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整体构思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认识分类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他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 / 8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分析过程,进一步发展初中已形成的初步的元素观。 通过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学习过程,形成初步的分类观,体验研究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学会利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元素中“元”与“素”的真正内涵,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归一性;体会到分类观在日常学习、生活、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从知识树看:本节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

(2)从学科和课程上看:本节是为了树立学生的化学基本思想(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并能应用该化学思想来解决问题。通过分类观的建立,让学生从探讨个别物质性质的能力上升为对一类物质的探究能力。

(3)本节首先要树立物质的元素观,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2.学情分析

(1)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建立元素的概念,对元素组成物质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以一种核心元素为主线物质家族观。学生在初中化学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但没有去探讨一类物质的意识,更没有建立有限元素与大量物质间的关系,没有建立物质的分类观。

(2)建构学生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所需的知识支架:元素的化合价、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初步的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并知道其中一些重要的代表物质。学生在建构以元素为主线,将已知物质连成网络的学习过程中能力会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知识与技能方面: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方面: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 2.难点

元素观与分类观的形成。 教学方法

(1)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元素观和分类观,观念的形成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本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让

2 / 8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落实基础知识,掌握核心概念,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而形成科学的元素观与分类观。

(2)根据本节内容包括物质与元素的特点,用具体的物质创设情景,设计成“明线”;而元素是抽象的,设计为“暗线”,穿插在物质情景中学习。

(3)本节采用的是以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观念的形成只能在实践中培养,所以采用如下流程(得到反馈后,确定是否进入下一环节)进行教学:

创设情景―→错误! 发现问题―→错误! 讨论问题―→错误! 树立初步的观念―→错误! 用观察解决问题―→错误! 在实践中形成观察―→错误!

(4)通过问题链来驱动和联系“联想质疑”、“交流讨论”、“迁移应用”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层次不同,问题设计成从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问题提升,让大部分学生能在问题分析、解决的思维过程中得到发展。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单质、酸、碱、盐之间反应的药品及仪器。 板书设计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元素:游离态——单质 化合态——化合物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类别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导入设计一

最近,中国钢铁协会与提供铁矿石资源的力拓等公司进行价格谈判,意在争取铁矿石消费大国应有的定价权,但不是很顺利。

3 / 8

我们购买这些铁矿石是为了炼铁,用铁矿石之所以能炼铁,其原因是什么? 导入设计二

图片展示铜元素家族各种代表物(如下图),激发学生对同一元素组成多样物质知识的兴趣。 推进新课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联想质疑】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思路】

提出本课时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对元素与物质的类别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讨论互动】针对教材第30页的第1个问题,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1)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2)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开展个人和小组比赛,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 【讨论互动】针对教材第30页的第2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价的碳元素的物质。

【交流分享】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4 / 8

O(-2) Cl(-1) S(-2) 负价元素

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2章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qycl502nc4x67j2pwjr92i2p9mf5d01dn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