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砼在生产和浇筑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1、原材料检验过程
1.1 砂子中含有鹅卵石过多应怎么控制?
原因分析:这是由于在河道内反复抽砂所致,细砂少,鹅卵石多,抽砂人放大了筛孔,致使鹅卵石增多。
处理方法:抽取砂样,用9.5㎜的筛子把鹅卵石筛出,计算出筛余率,只要筛余率不大于10 %就可以,超出者当即退回。把超出的鹅卵石筛余率加到砂率内。
1.2 在泵送剂检验时,做完坍落度后就在拌合物边缘出现泌浆该如何处理?
原因分析: 这是因为泵送剂掺量较大所致。若稀浆淌出边缘30㎜以内,属于轻微离析,若稀浆淌出边缘100㎜以上,属于严重离析。
处理方法: 当严重离析时应降低泵送剂掺量0.2~0.3%后再重做。若属于轻微或中等离析时要看半小时的坍损情况,若半小时后经拌合坍损较大,离析泌浆就会自然消失;若半小时后坍损较小,但泌浆很轻微时,再看1小时的坍损及和易性情况,若效果较好,说明此掺量可用。
1.3 在泵送剂检验时,砼拌合物表面出现部分石子不沾浆,并且石子外露较多,流动性也较差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处理?
原因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泵送剂自身质量差,缺少增粘保塑的成分;二是水泥与泵送剂不适应。
处理方法:请外加剂厂调整配方再试,或找其他厂家的泵送剂样品再试。若是水泥与泵送剂不适应,可调换水泥或泵送剂再试直至合适。
2、 生产过程
2.1 在砼拌合物的搅拌过程中已按生产配合比配料搅拌,但发现搅拌电流偏大,拌合物稠度
偏干,达不到需方要求该怎样调整?
原因分析:一是砂子的含水率偏小,生产用水量偏少;二是新近水泥的混合材有变化,对泵送剂的需要量增加;三是粉煤灰的细度过粗,导致需水量增大;四是新进泵送剂的减水率偏小;五是石子中页岩含量或含泥量增大。
处理方法:(1)察看砂子含水率情况,若是偏小,可增加5㎏/m3用水量;若是过小,可增加10㎏/m3用水量。(2)若砂子含水率正常,那就是水泥或粉煤灰的原因,应增加泵送剂掺量0.2~0.4%。(3)经试验确定是泵送剂减水率偏小时,应适当增加泵送剂的掺量。(4)当确定是石子的页岩或含泥量过大问题时,也应适当增加泵送剂的掺量(增加掺量要通过试验确定)。
3、交付过程
3.1 当工地反映泵斗内石子偏多,不易泵送时该如何调整? 原因分析:主要是水泥与泵送剂适应性变差。
处理方法:把砼提高一个强度等级,降低泵送剂掺量0.4%,增加15㎏/m3用水量,即可改善砼拌合物的性能。如果是泵送性能稍差,可增加30㎏/m3粉煤灰,减30㎏/m3石子,原泵送剂量不变。
3.2 有时把料送到工地,而需方因种种原因不能浇筑,只好拉回,该怎样处置? 这要分几种情况:(1):日平均温度为20℃以上 :
(1a)重新发料的砼强度等级低于退回的强度等级,退料自出厂不超过2小时,可重开运输单发往新工地。若退料自出厂超过2小时,而重新发料的砼强度等级只比退料低一个等级时,每方应增加30㎏水泥和15㎏水,然后视坍落度情况加入适量的泵送剂经快速旋转罐筒3分钟,检验砼坍落度合格后方可发出。若退料自出厂超过5小时,则只能用于垫层等不重要的部位。
(1b)重新发料的砼强度等级与退料的砼强度等级相同,退料自出厂不超过1小时,可重开运输单发往新工地;若超过1小时,应根据超出的时间短长而增加30~70㎏/m3水泥和按原水灰比计算的水及适量泵送剂。退料自出厂超过4小时后,经加水泥等材料调整后也得降级用于不重要的部位。
(1c)重新发料的砼强度等级高于退料的砼强度等级,若退料自出厂不超过1小时,可按两配合比的水泥和泵送剂之差再加5%进行调整;若退料自出厂超过1小时,可按两配合比的水泥和泵送剂之差再加10~30%进行调整。(C40以上不适用此法,因胶凝材料过多会造成砼的性能劣化)。若退料自出厂超过3小时,C35以上等级不适用此法。
(2)日平均温度为5~20℃范围内,可按(1)的情况增加0.5小时处置。 (3)日平均温度小于5℃时,可按(1)的情况增加1小时处置。 3.3 砼拌合物在交付时,坍落度过小该怎样调整?
原因分析:这主要是泵送剂的保坍性能太差所致,也可能是使用了新进的水泥(水泥温度达70~80℃),与水泥的适应性不好所造成。
处理方法:向罐筒内掺加适量的泵送剂即可达到需方要求。请进入163网易博客圈的“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园地”圈子,详细阅读“出厂混凝土二次掺加泵送剂的说明”。
3.4 砼拌合物在交付时,坍落度过大(即拌合物太稀)该怎样调整?
原因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 (1)装载机上料时铲用了刚拉来的湿砂,含水率过大所造成;(2)砼运输车罐筒内没有排净污水所造成。
处理方法:(1)严禁使用刚拉来的湿砂;(2)运输车在进站装料前必须反转罐筒排净污水(若罐内有污水,出厂检验时都不易发现)。
3.5 有的工地把料要多了,最后剩了几方签了字就不要了,这几方剩料应如何处理? 原因分析:这主要是需方材料员没有在砼快要浇筑完成时计算准所需方量。
纠正措施:提醒需方材料员在砼将近浇筑完成时的最后一车要算准所需方量,防止不够或剩余。
处理方法:当有剩料返回时,应先过磅,确定剩料有几方,然后再参照本文的3.2条的原则把剩料调成新需要的强度等级的砼,按新等级的配合比生产补足所缺方量,经检验合格后再出厂。
3.6 有的工地在浇筑完砼后反映亏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分析:造成亏方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配合比的设定密度与实际密度相同,没留富裕数。因为每一车所粘的砂浆就达150~200㎏。
(2)工地技术人员在计算砼方量时有错误,计划不准所造成。
(3)可能有的构件出现鼓模或涨模,也有的现浇板打厚了(超过设计厚度3㎜以上)。有的工地浪费严重,撒落,漏浆,泵斗及管道内的砼没用完。
(4)有个别驾驶员在半路上把砼给卖了一部分。
处理方法:(1)生产配合比的设定密度要比实测密度增加30~40㎏/ m3。 (2)请技术人员到工地详细计算亏方部位的设计方量。
(3)到工地浇筑部位察看是否有鼓模或涨模,是否有浪费现象;测量现浇板是否打厚了,若砼还没初凝,可用细钢筋插入板内测量若干点;若砼已经终凝,可抽查预留孔处;若没有预留孔,就得待现浇板拆模后用水准仪测量板底和板顶的平均标高,算出板厚。
(4)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从调度室就可监督每台车辆的运行路线和位置,防止下道偷卖砼。
4、凝结硬化过程
4.1 有的工地浇筑完的砼待两天还不终凝该如何处理? 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可导致缓凝: (1)错把矿粉或粉煤灰当成水泥使用;
(2)泵送剂掺量过大,超过正常用量的一倍以上。
处理方法:经查实若属于(1)种情况,要立即向需方说明,马上返工并承担需方由此引起的一切损失。若属于(2)种情况,就要向需方说明,等几天后砼会终凝;此时不要拆模,也不要揭起构件表面的覆盖物;因为有的工地出现了砼缓凝,为了使砼加快凝结,把现浇板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了起来,其结果导致砼终凝了,而现浇板出现了裂缝。
本人在近期曾参与处理了一起砼缓凝事故。那是在2010年的8月(平均温度为25℃),有一个工地浇筑了C30二层框架梁板,24小时后砼还没有终凝,需方通知供方到现场察看,分析原因。供方技术人员到浇筑现场察看后,大多数砼都已终凝,只有100㎡左右的现浇板确实还没有初凝,这可以确定是砼的原因。供方技术人员回到本公司查找原因,当检查生产记录时,发现有3方没有掺泵送剂,追究其原因才知道是抽泵送剂的水泵失灵,不能自动断开,致使前9方砼的泵送剂掺多了,这3方才没有加。具体多掺了多少也不清楚,也没有及时向领导报告,就把这一车砼发到工地,泵进了模板。当该公司实验室主任向我咨询时,我根据砼7天终凝,后期强度还能达到设计强度的经验,就让他先等几天看看,如果7天还不终凝就得返工。该主任向建设单位领导写了保证书,并征得其同意暂不返工。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就在第三天砼还没终凝的情况下进行了下道工序的施工。板上薄膜没有揭,并在其上铺上了两层胶合木模板,其上又铺了钢架板,架设了钢顶柱等。实验室主任每天去观察,第六整天时才初凝,第七整天时才完全终凝。到20天时,施工单位提出要拆模板。该公司实验室主任又请我去回弹。在第21天时我们对该缓凝的梁板进行了回弹,强度已达到30MPa,符合设计要求,可以拆模。拆模后发现梁侧面和板底局部有麻面,基本完好。
后来该实验室主任做了超量掺加泵送剂的试验,比正常量超一倍的出现泌浆抓底,而超两倍及以上者确和易性良好。当超掺四倍时,终凝时间就达到了7天,因为泵送剂内有缓凝成分,掺的越多就越缓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