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苹果总产达810万吨,增长8%。去年,全省苹果基地县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超过2000元,占纯收入的75%左右,苹果已经成为陕西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作者: 来源:中国苹果网 日期:2009-05-06 浏览次数: 16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农业部制定《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确定了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二大优势产区。规划实施5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为适应新时期对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新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基本经验,分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强化科技服务,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市场开拓等,促进了优势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资金注入,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加速聚集,促进了产业快速升级,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扩大了市场份额,推动了我国由苹果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发展。 (一)主要成效
1.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2007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943万亩,产量达到2786万吨。优势区域所在的山东、陕西、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及甘肃7省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6%和90%,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2.4%和47.5%,平均单产提高44.3%。优势区域平均亩产达到1130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23%,比2002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
2.品种结构和果品质量明显优化。富士是我国栽植面积最大的优势品种,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新红星、首红等元帅系品种比重为9.2%,居第二位;自育品种秦冠和华冠产量分别占6.8%、2.1%;嘎拉、华夏、藤木一号、红将军等中、早熟品种发展较快;金红、青苹等一些适宜加工的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规模生产。在规划引导下,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果品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家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跟踪检测,两大优势产区果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到99%,优质果率由规划前不足30%提高到55%。
3.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优势区域内鲜苹果机械冷藏量上升6.4个百分点,气调贮藏量上升3个百分点,果品贮藏加工企业超过2200家,商品处理线近千条,年处理量占苹果产量的15%,明显带动了苹果优质生产基地建设和果品质量的提高,苹果深加工能力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苹果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比2002年提高2.1倍,其他苹果加工产品如鲜果汁、罐头、脆片、苹果醋等产量约40万吨。前5位加工企业浓缩汁产量占全国70%以上。
4.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01.9
万吨、5.12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88.1%,132.2%,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五位;苹果浓缩汁出口量104.27万吨,出口额12.45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8%和623.8%,占有60%的国际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两大优势产区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出口的54%、70%;苹果浓缩汁出口占全国的99%以上。 (二)总体评价
规划科学划定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准确定位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了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推动苹果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 经过五年的努力,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优势区域内苹果平均单产由1048公斤/亩提高到113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55%,高于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苹果出口量由30万吨增加到101.9万吨,超过规划目标11.9万吨; 机械冷藏和气调贮藏分别达到鲜食果品的30.1%和10.1%,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20 %,完成规划目标;加工能力达到30.7%,高于规划目标10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我国正在由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规模优势日益突出,市场竞争优势日益显现,但在苹果优良品种育种、栽培标准化、产后商品化处理、气调贮藏、营销能力及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三)经验与启示
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中央、地方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资源禀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学划定区域。渤海湾优势区符合最适宜苹果生长气候条件7个指标中的6个,黄土高原优势区则完全满足7个指标的要求。同时,优势区域的划定还兼顾了当地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实现了自然条件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规划的实施有效引导了产业集聚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优势区域的支持力度,建设了3个苹果育种中心和22个良种繁育基地,实施了苹果套袋关键技术补贴项目,开展了无公害和绿色果品基地创建、有机果品认证、原产地标识认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稳定生产与拓展加工相结合,加快产业升级。规划实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强化产后环节,使苹果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鲜食果品采后商品化加工处理和深加工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求分析
2007年全国苹果总产量约2786万吨,其中国内鲜苹果消费约1770万吨,浓缩汁等加工用果量约910万吨,鲜果出口102万吨。
1.供给分析。我国苹果种植面积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为4480万亩,以后几经调整,2004年降至2815万亩,2006年又回升到2848万亩,目前农民仍有较高的苹果种植积极性。同时,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苹果园已经陆续进入更新阶段,因此,在2010年以后将苹果栽培面积动态控制在3000万亩,对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市场需求的增加主要靠提高产量来满足。按照近7
年产量年均增速3.5%计算,到2010年国内苹果产量有可能达到2900万吨,2015年达到3430万吨。
2.需求分析。鲜食苹果需求。从国内消费需求看,近年我国人均鲜苹果消费量13.2公斤/年, 超过8.2公斤的世界人均消费水平。预计2010-2015年我国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在14公斤左右,按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需要鲜苹果1918万吨;2015年人口将达到14.2亿,鲜苹果年需求量增加到1988万吨。从出口需求看,近年我国苹果出口量年均增幅19%,预计今后仍将保持波动性上升趋势,按照年出口递增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苹果出口量120万吨,2015年有可能达到170万吨。
加工苹果需求。我国苹果汁加工行业已形成了4170吨/小时的加工能力,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产业发展规模主要受国际市场容量、国内市场开拓和原料供应的限制。据行业协会分析,到2010年如果苹果浓缩汁产量达到120万吨,需要供应原料960万吨,其中,国内市场的消费比重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2015年在稳定浓缩汁产量的同时,其他深加工产品,如苹果酒、苹果醋、苹果片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苹果原料加工比重将继续保持总产量的30~35%,即1030~1200万吨。
2010年中国苹果总需求约3120万吨,2015年苹果总需求约337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二)发展潜力分析
1.面积与产量。《规划》实施期间优势区域新增果园370万亩,新增面积65%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在2015年之前,渤海湾优势区内苹果种植面积将保持基本稳定,黄土高原优势区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优势区内苹果面积近2000万亩,通过提高建园质量、缩短幼树生长期、改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投入等措施,平均单产提高到1400公斤/亩,优势区的产量可达到2800万吨。
今后几年我国部分果园将陆续进入更新换代时期,预计到2015年,全国需要更新的比例接近20%,全国苹果总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结果面积2400万亩,完成3430万吨的产量,结果树单产平均将达到1430公斤/亩(全国平均单产达到1143公斤/亩)。目前优势区结果树平均亩产1287公斤,其中山东优势区结果树亩产2115公斤,陕西优势区结果树亩产1487公斤。
2.市场占有率。近7年我国苹果出口贸易额年均递增14%,居世界第五位。继续保持贸易额的现有增长速率,到2015年我国苹果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到17%。优势区重点提高特级和一级果的比例,满足出口和国内高档市场的需求。我国苹果浓缩汁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努力保持稳定在目前的60%。
3.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苹果保健营养价值的认知,全球苹果消费呈上升趋势,世界苹果出口量比10年前增长了40%,我国鲜苹果出口价格年均递增率达到21.7%,浓缩汁出口价格跃上1000美元/吨大关。尽管目前金融危机导致市场消费疲软,生产成本上升限制了农民及企业收益的上升速度,预期未来5年鲜苹果及加工产品的经济效益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三)竞争力分析
1.国际市场竞争力。鲜食苹果方面,据FAO统计,2005年发达国家的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5%,但苹果出口占总贸易量的64%,价值占总贸易额的
78.3%。法国、意大利、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均在14%以上,是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国的主要优势有,产量世界第一的规模优势;周边国家基本不产苹果的区位优势;物美价廉的成本优势;主产品种规模大、品质好、易于贮藏的资源优势。我国苹果产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的果园越来越多。劣势主要是我国苹果内在质量不高,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差,产品整齐度低,制约了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苹果浓缩汁方面,主要竞争对手是波兰、阿根廷、南非、巴西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合计出口量在40~60万吨之间,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的优势是:总体规模大、主要生产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行业协会协调能力强;出口目标国家主要是美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价格提升空间。劣势主要是缺乏相对固定的原料基地,原料供给不稳定;酸度较低,限制了价格提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