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9:39: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启蒙阶段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

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思想形成阶段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因此,这个时期

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 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在生态浪潮冲击的二十一世纪,人们试图将生态学与景观互相融合,将新的理念、方法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人居环境。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有关绿地的相关政策也在进一步的完善。国务院在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02年底之前各建制市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建设部也下发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这些政策及意见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改变城市面貌具有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直接促进了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建设,引发了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研究热潮。 3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存在的问题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所进行的专项用地规划,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过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结构和主要绿地的布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对于城市绿地应满足的生态要求却很少考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见缝插绿”规划思想陈旧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思想仍大多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模式上,长期贯彻“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思维与工作方式,这也导致了“见缝插绿”这一“被动式”绿地规划观念的产生。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化用地指标十分紧张,规划绿地常被用作填充“不宜建筑用地”和建筑物之间距,并美其名曰:“见缝插绿”,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符合生态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3.2 “点、线、面结合”理论建制滞后

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受“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规划理念影响,城市规划界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非常少,绿地系统规划更多的被认为是园林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理论的主体基本沿用 20世纪 50年代初全面学习苏联时所引入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 “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

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近年来,这一布局原则进一步演变为类似“环、块、点、楔、网状绿地相结合”等抽象的绿地布局模式,城市真正需要的绿地和休憩空间节节退让,不断被蚕食。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具有的广泛性、综合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被长期忽略。

3.3 “绿地指标调控法”技术体系薄弱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绿地系统规划通常的技术路线是在城市的工业、居住、商贸、行政、交通等功能分区的用地规划基本定局后,再把国标和地方关于各类绿地的绿化率和有关规范的绿化要求罗列一遍,最后是以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三项指标为目标,但这些指标由于统计的模糊性以及不同城市的统计口径问题,可比性和可复核性非常差,根本无法反映城市绿地建设丰缺的实际情况,反倒成为各个城市应付各种检查“心照不宣”的一个手段。

3.4 生搬硬套、长官意志操作过程的盲目

城市绿地与当时当地的城市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因此不同地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所谓“三份种,七份管”,搞“非适地适树”和“非适地适景”是要付出更为昂贵的经济代价,而且不一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rb0t3yv2y6gjog0oaft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