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间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
1. 什么是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1)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2)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 财政
(1)国家的收入和分配就是财政;
(2)财政的本质: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也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A财政收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例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A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B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例如对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行业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西部的投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等。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需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B在经济增长滞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b此外,国家还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扩大货币发行量,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C在经济发展过热、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b此外,国家还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3.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来源/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即税利债费)。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②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是国家通过贷款的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国家财政部门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向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取得借款,都形成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泛指税利债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之间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分配政策:它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A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B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C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所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也是两个:
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2)用途/种类:
①经济建设支出: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等的支出占绝大部分;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主要是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指国家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等支出;这是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证。
④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各种费用; ⑤债务支出:是指国家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的支出。 5.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4)提示:财政盈余过多或者财政赤字过大,都是既有利也有弊的。因此,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二框 征税和纳税 1.税收
(1)含义:人们习惯将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
(2)本质: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税收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①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4)税收的特征
①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直接无常,间接有偿)
③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批准不得随意改变。(固定性也是相对的) ④三者关系:
A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税法;
B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C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⑤提示: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 2.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税收有何重要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物质保证,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4)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5)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3.我国税收的类型
(1)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2)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详见下表:
含义 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采用比例税率; =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交税金=(销售价-原材料价)*17% ①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个人所得 根据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个人所得-起征点)*相应税率 (个税起征点为3500元) ①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②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以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纳税人 征税对象 税率 计算公式 作用 4.违反税法的现象 (1)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如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
(2)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如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等。
(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如威胁、围攻、殴打税务人员等。
(5)提示:对于这些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5.公民应如何树立纳税人意识?
(1)公民应当增强义务意识,自觉诚信纳税,并且监督他人依法纳税;
(2)公民还应增强权利意识,即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6.消费者在购物时为什么应当主动向商家索要发票?
(1)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购买商品索要发票,就间接地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了贡献;(2)发票也是消费者维权的凭据。 7.纳税人与负税人
(1)纳税人: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判断标准:是否取得应税收入。 (2)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判断标准: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3)提示: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因为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基本上人人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1.配置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