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教育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9页-40页。 教材简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学会了千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创设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比较进位与不进位加在算法上的异同。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通过比较,渗透“迁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能正确且用多种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口算时注意区分进位和不进位。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去超市购物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特别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自身的认知区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教学框架,使数学课更有数学味。在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者所学的知识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将视角放在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上,使他们的数学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3.合理整合教材,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怎样避免计算课的单调乏味,调动学生对计算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是上好计算课的又一关键。本课巩固环节处,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逛食品柜,把有关的习题连接起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保证了练习效率的有效、高效。 设计思路:
对于知识,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仅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任何一个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自主建构,自主建构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自主建构中逐步提高与深化。我在设计时由复习导入,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使学生回忆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通常都是把两位数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比较简便。为本课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新课时,我创设了去玩具柜买玩具的情境,提出问题买布娃娃和小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由学生自主说算式,并口算出得数,并交流各种算法。每种算法不急于优化,而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尊重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练习的设计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逛食品柜,把有关的习题连接起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练习口算,你会算吗? 课件出示:13+4 25+4 23+6
13+40 25+40 23+60(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通常都是把两位数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材料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超市的玩具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柜去逛一逛。(课件出示:布娃娃2□元 小汽车3□元) 猜猜看买这两件玩具可能要付多少元?(生:……) 刚才有同学猜五十多你是怎么想的?(生:……) 有同学猜的六十多你又是怎样想的?(生:当个位相加出现进位时,结果就是六十多。) 有可能结果是七十多吗?
那什么时候是五十多呢?( 个位相加不进位)
小结:看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分成个位进位和不进位两种情况。像二十几加三十几的和就可能是五十多,也可能是六十多。
能说个和是五十几的例子吗?(由学生自己出题:23+35)和是六十几的?想一个最难的。(29+39) 三、探究算法,自我优化
1.教学“23+35”。你会口算吗?
生1:20+30=50,3+5=8,50+8=58。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23+30=53,53+5=58。 生3:20+35=55,55+3=58。
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两个数都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也可以只拆一个数。 选一个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 2.教学\。
刚才大家都认为29+39是最难的,为什么?(进位)
K12学习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