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兴趣,根本谈不上“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新课标规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前预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激发兴趣,让课堂变成师与生、生与生互动的平台。其次课前有预习,准备较充分,就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并能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还能以较高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把课前预习作为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的一个突破口,进行探索和研究。
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环节,而忽略学生的课前预习。因为没有准备,上课时学生思维被动,课堂沉闷;老师授课无激情。为赶进度,只好把一些值得研讨的问题压缩,蜻蜓点水般“满堂灌”,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甚至会加班加点增加课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老师满堂灌的“鸭子”,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学生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与新课标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提倡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在预习中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为我上新课奠定了基础,学习不再感觉课前预习上枯燥的,从而使得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有效、更加深入。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过程和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一篇课文,学生要通读一遍往往要花上十几甚至是几十分钟,如果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再来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那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教学内容放在课堂外就解决了,课堂上可以利用更多时间让学生交流预习后的心得,探究难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通过预习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可略讲甚至不讲。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刀刃上,重点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时遇到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用教育学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积极的思考,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
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课前预习能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才能成为主体,思考也会更深入,提出的问题会更有价值,在课堂上更有互动的内容,也更能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预习要有质量就得有方法来指导,总的原则是先扶后放:教师先示范性地带领学生预习,然后学生独立预习;先布置较细的预习项目,后粗略布置预习问题。下面就以预习的内容和方法为经、预习的步骤为纬,简要谈谈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一)预习的内容和方法
1. 走近文本的预习
第一,诵读预习法。文本本身不经过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更无所谓生命。只有读才能使主体走近文本,把自己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诵读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顺,然后读懂、读深。这种预习方法以熟悉课本和课文内容为目标,讲求快速高效、省时省力,哪怕课前十分钟、五分钟浏览一遍也比懵懵懂懂地上课要强。
第二,问题带动法。即通过布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参考书,查找答案。比如教《孔乙己》之前,布置学生预习:“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样的一个人?”前两个问题指向文本内容的感知,后一个问题指向文本的理解、指向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原因。
第三,评点批注法。就是课前让学生在不看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感知文本,然后对文本作初步的自由的评点批注。小到精彩词句以及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大到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和写作特色等,都可以评点批注。这种课前评点批注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变成文字表达,是一种为课堂口头表达、质疑讨论做准备的预习活动。
1.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比如课本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2.研读课文。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3.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4.成果展示
学生自主预习结束后可以和同学相互交流预习结果,进行合作探究。如在预习的过程中认为哪些内容是重点,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相互之间可以探究一下。如果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可以请教老师。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了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三、几点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最好有所区别。对自觉的学生表扬,在自觉学习中养成好习惯,不断的锻炼自己。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方法。
2、注意预习作业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
在预习的方式和预习内容上动些脑筋,设计科学的、合理的预习提纲,不断丰富预习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内容,并让学生多点自主选择预习内容的权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同时要注意预习要求也不能过多,因为过多过细的预习要求不仅会浪费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沉重的学习负担。总之,预习作业设计应遵循宜精不宜滥,宜简不宜繁,宜好不宜恶的原则。
3、注意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调动学生自觉预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不做细致批改,还可以让学生互查等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
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还能保证自主互动课堂的高效,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 刘国正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
3、现代课程论/钟启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李芳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对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冷思考/李慧芳《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 年 6、 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教学示例/陈建伟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1
7、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 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孙春成编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
新课程改革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将学生放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