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等为主体以及化工科研、教育、设计、地质勘探、安装施工等相配套的生产建设体系。我省现有规模以上石油、石化和化工企业600多户,大型25家,中型50家。
“十五”以来,我省石化行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企业。中石化股份公司武汉分公司和中石化股份公司荆门分公司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的原油加工企业。中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是国内中部地区仅有的一家石油开采企业。湖北双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湖北宜化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重要的磷化工、盐化工及化肥生产综合性生产企业。中石化股份公司湖北化肥分公司是国内第一批利用引进技术建设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沙隆达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农药生产企业。湖北楚源精细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武汉葛化集团有限公司国内是最早的大型氯碱和聚氯乙烯生产企业之一。宜昌兴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黄磷及磷制品生产企业。湖北洋丰集团公司是最大的磷复肥生产企业之一。武汉有机实业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氯化苄、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我省还有其他一批具有一定产品特色和生产规模的企业。
重化工业是FDI的投资热点之一,今后我省仍将以现有的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基础化工为基础,依托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宜化集团等企业,抓住武汉市80万顿乙烯项目开工建设的巨大契机,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化学工业园,大力吸引国内外石化下游深加工的知名品牌企业到湖北落户,发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塑料、橡胶等产品。
4、信息产业
我省信息产业在“十五”期间继续全面快速高效发展,制造业规模成倍增长,政务、企业及社会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监管能力不断强化。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普遍增强,为“十一五”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十五”建设和发展,我省信息产业已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激光、显示器、化成箔电子材料和软件产业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光纤光缆产业规模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器件研究开发和生产规模居国内前茅;中小型电台和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激光产业规模国内第一;手机、显示器、空调各形成1000万台产业规模;化成箔电子材料已形成5000
7
万平方米产量,规模居全国第一位;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湖北省信息产业已由过去单一的制造业转向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信息产业发展,产品由投资类为主导转向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武汉·中国光谷,通过对光电子信息的开发,产业、人才、资源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今后我省仍将依托富士康、中芯国际、烽火通信和长江通信、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重点企业,大力发挥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巩固发展光电子产业链,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数码相机、信息智能家电及显示产业和新型元器件及电子基础材料产业链,培植发展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多晶硅产业、汽车电子、安防工程和金融电子等产业。
5、船舶制造业
我省船舶制造业依托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以及武汉各大科研院所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发展特种船舶和高科技中小船舶、配套设备、不锈钢化学品船、集装箱船、高速旅游船舶及高速工作船等产品,形成规模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我国常规潜艇设计制造、中小特种船舶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研发设计四大基地。
我省是我国内陆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目前共有船舶工业企业21家,其中,中央直属企业10家,拥有船台26座,126100载重吨,其中万吨级船台4座,42000载重吨。全行业共有从业人员20万人,其中船舶制造业13万人。在21家企业中,有船舶制造企业10家,船用配套企业11家。
二、吸引外资区域布局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优化吸引外资的区域布局,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配置资源的指导性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国家级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省级开发区的载体作用,以点带面,加强地区合作。省政府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避免产业雷同,力争形成一批外资密集、内外资结合、带动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增长板块。
1、武汉城市圈内的引资布局
8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武汉城市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着眼于湖北,而且立足全国,既要推动湖北的发展,更要为全国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
打造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在于:
(1)武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位于长江中游和中国中部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任何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武汉市只有首先与周围地区加强协作,使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形成联动效应,才能不断地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真正起到华中地区中心地位的作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为形成中国中部的大城市群地区格局创造条件。
(2)武汉的经济优势。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被国内经济学家们誉之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2002年2月联合国发表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前景的统计报告,在该报告所推荐的中国25个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中,武汉位居第六位,这在中部城市中绝无仅有。
(3)武汉市科技实力的优势。目前武汉拥有35所高校、736个科研设计单位、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万科技人才,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科技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三。从长远看,武汉市有望在下世纪初叶建成为我国内陆腹地最大的“制造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中心。
2、区域功能定位
武汉城市圈的招商引资一方面是注意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建设好武汉利用外来资金密集区。武汉外资密集区的地理范围涵盖“五区四港”,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东西湖开发区、阳逻开发区和武汉化工新区;阳逻港、杨泗港、青山港和白浒山港。将“五区四港”纳入到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中进行统一规划,发挥优势,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实现区港联动。发挥“区”即开发区在吸引外资的重要载体功能,在不同开发区吸引不同产业投资。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汽车制造,吸引外商投资汽车零部件;在东湖开发区围绕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医药、环保和资源利用等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在东西湖台商开发区围绕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进行引资,例如奶
9
制品、方便食品以及酒类和饮料等产业;阳逻开发区着眼现代物流业进行引资;武汉化工新区针对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条进行引资。大力引进服务领域的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引导跨国公司在汉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力争使得武汉外资密集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0亿美元以上,使之成为中西部利用外资最集中的区域,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内陆港,成为中西部制造业、服务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最好的区域,成为中西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最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是大力推进武汉及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坚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重点承接高端制造、产品研发以及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业,着力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 城市圈内的其他8个城市围绕武汉市进行产业布局,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向周边八城扩展,做大做强区域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主要包括武汉庙山、鄂州医药产业群,武汉、孝感机械制造产业群,孝感家庭用纸产业群,武汉、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等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潜江依托地上“粮、棉、油”和地下“油、气、盐”的丰富资源,发展壮大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产和纺织服装;黄冈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咸宁发展生态旅游、苎麻种植及加工。
3、围绕襄樊、宜昌打造“襄十随”和“荆荆宜”城市群,形成吸引外资的次密集区。
我省进一步加快了“襄十随”和“荆荆宜”两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城市产业不断升级,强化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形成武汉城市圈以外的次外资密集区。
宜昌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在荆荆宜城市群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依托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机电一体化、电子、纺织、磷化工、水电、船舶制造等,依托宜昌丰富的水电、劳动力等资源,积极吸引沿海地区外资企业,建设相应的产业园区。荆州发展轻纺、和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荆门则大力延长石化行业产业链。襄樊作为另外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以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整车、动力、研发和零部件产业,以及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十堰市发展商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动植物中药材;随州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和通讯设备制造、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