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40~60℃ 时间: 3~4小时 7.中和、钝化
7.1酸洗后的金属表面处于较高活性状态,极易产生二次浮锈。通过钝化的方法,可以避免二次浮锈的生成。若溶液中铁离子含量小于500ppm,直接用氢氧化钠或氨水中和冲洗液pH值至10~11后投入钝化药剂。若溶液中铁离子含量大于500ppm,则应继续泵入大排量冲洗液使溶液中铁离子含量小于500ppm,再进行中和、钝化。钝化液要充满整个系统。
7.2升温至70℃左右,保压0.5MPa,保温保压钝化6-8小时。
7.3钝化期间,每1小时取样测定NO2-、PO43-、PH一次.在保证PH恒定值时,若NO2-、PO43-浓度低于0.5%,应适当补充钝化液浓度。钝化过程也应定时排气及排污。循环4~6小时结束。
7.4钝化剂及工艺条件
药剂 使用浓度 氢氧化钠 调PH=10-11 专用钝化液 1-3% 7.5测定项目:
钝化液浓度 1次/小时 温度 1次/半小时 pH 1次/小时 7.6工艺条件
温度: 60~80℃ 时间: 8~10小时 8.人工清理、检查
钝化结束,排尽钝化液后,应视情况对锅筒内部进行底部沉积物的人工清理,并对可见部位进行人工检查,确定清洗效果;对于因容积大而流速低不能达到较好清洗效果的容器应进行人工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清洗效果。 五、化学清洗废液的处理排放
1. 按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执行;
2. 各阶段化学清洗中性水可直接排入指定污水处理系统;
3. 对前一步的残液收集用以中和下一步的废液达到酸碱中和,可排入指定污水处理系统;
4. 漂洗水残液可加入过氧化氢进行分解达到无害性排方处理系统;
5. 钝化液中的亚硝酸盐,可加入尿素和废盐酸进行分解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等进行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6. 化学清洗污水经集中处理达到2 级水标准排放。 六、清洗质量检查与验收
1.锈及钝化效果检查:除锈率95%以上,钝化膜完整致密,表面不出现二次浮锈,无点蚀和过洗现象;
2.腐蚀监测试片测量:国标碳钢6g/m2.h; 3.固定设备上的阀门无损伤;
4.清洗技术档案资料齐全,做到记录清楚,数据准确,并有验收合格的竣工验收报告;
5.双方代表进行检查验收; 6.提出化学清洗报告。 七、清洗系统的恢复 1.人工清理、检查:
钝化结束,排尽钝化液后,如有必要,对锅筒内部进行底部沉积物的人工清理。并对可见部分进行直观检查,确定清洗效果;
2.拆除临时管线和设备,复原所拆下的一切附件,使锅炉恢复正常运行时的状况;
4.投产运行:
清洗结束,拆除临时管线,将系统中所有在清洗前拆除的部件、移位的管线等复原,然后移交业主,准备开车运行。 八、化学监督
1.锅炉化学清洗必须加强化学原材料、清洗过程监测;
2.清洗用原材料纯度化验。化验方法参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编写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及锅炉化学清洗规则》(九九版)附录7.1
3.碱洗脱脂监测 ①测试项目
碱度 1次/30分钟 碱度不低于1%
温度 1次/30分钟 60℃ 4.酸洗监测 ①酸洗监测项目
酸浓度 1次/30分钟 不小于3% 腐蚀速率 1次/6-8小时 小于6g/m2.h 铁离子Fe2+/Fe3+ 1次/30分钟 稳定并小于500ppm 温度 1次/30分钟 60℃左右 pH 1次/30分钟 3.5-4 ②酸洗监测方法
酸洗监测方法参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编写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及锅炉化学清洗规则》(九九版)附录7中7.1/7.3/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SD135-86《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规则》附录C中C.2.
5.漂洗监测 ①测试项目
漂洗液浓度 1次/15分钟
铁离子Fe2+/Fe3+ 1次/15分钟 小于500 mg/l 温度 1次/15分钟 60℃左右 PH 1次/15分钟 3左右 ②漂洗监测
漂洗监测方法参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编写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及锅炉化学清洗规则》(九九版)附录7.6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SD135-86《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规则》附录C中C.2.
6.中和钝化监测 ①测定项目
钝化液浓度 1次/小时 浓度不低于2% 温度 1次/半小时 60-80℃ pH 1次/小时 10-11 ②化验监测
中和钝化中各项化验监测方法参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编写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及锅炉化学清洗规则》(九九版)附录7.2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SD135-86《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规则》附录C中C.1.
九、现场清洗记录附表
附表1: 清洗过程记录(施工日志) 附表2: 水冲洗记录 附表3: 脱脂(碱煮)记录 附表4: 酸洗记录 附表5: 漂洗记录 附表6: 中和钝化记录
附表7: 腐蚀挂片腐蚀速率监测记录 附表8: 质量验收记录
十、预防措施
1.目的
为防止火灾、爆炸事故,清洗施工中灼伤、烫伤、高空坠落、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故,以及急性传染病等事故的发生而造成重大损失,对潜在的紧急情况及其它意外事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制定紧急预案,使紧急情况和意外事故得到快速、及时和有效地处置,保证将可能损失降低到最小。
2.应急原则
总的原则是救死扶伤,以人为本,抢救员工生命放在第一位,做到先抢救人员、保护环境,后抢救设备设施。
险情发生时应迅速采取应急行动,避免或减少损失,执行下列原则: a.疏散无关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b.阻断危险物源,防止二次事故发生; c.保持通讯畅通,随时掌握事故发展动态; d.调集救助力量,迅速控制事态发展;
e.正确分析现场情况,划定危险范围,现场决策,当机力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