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1:38: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地理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班级: 姓名: 2013-2014学年度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 。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 。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 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 。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 。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 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 关系和⑧ 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 、人口状况、⑩ 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 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

(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 地域和? 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 、? 、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 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种植业

?第一产业指?农业 包括?

??林业

???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服务业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21 、资源配置状况、○22 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

23 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 比重以及○

25 等。

【预习自测】

1.区域通常是指

( )

A.一定历史时期的组合 B.一定的地域空间

103

C.完全按自然条件划分的地域 D.完全按人文要素划分的地域

2.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旱地农业区和南方水田农业区,这种划分是( ) A.根据地形特征划分的 B.根据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划分的 C.按照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 D.按照人文要素的差异性划分的

3.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区域空间结构中表现为岛状的是 ( )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

4.与乡村地域相比,城镇地域的特点是

( )

A.范围较大 B.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C.对乡村地域有广泛的带动作用 D.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5.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不包括 ( ) A.区域核心

B.网络系统 C.外围空间

D.人口状况

6.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

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

重新分配。回答7~8题。 7.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 )

A.第一产业将逐渐增多 B.第二产业先增后降 C.第三产业将稳步减少 D.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 8.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B.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D.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相当

探究点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

2.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

103

地理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班级: 姓名: 2013-2014学年度

3.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规律总结】

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1)清楚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2)区域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何联系。(3)区内共性。即分析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4)区间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5)边界形状。这主要是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准确而迅速地确认,如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宁夏回族自治区呈菱形、陕西省呈陶俑状等。

探究点二 区域空间结构

读“某城市1968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探究有关问题。

1.比较201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201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

3.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规律总结】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活动、对外联系、区域开放程度等。

探究点三 区域产业结构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地区 国内生产人均国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第三内生产业 产业 总值(元) A 5 408.8 1.6 47.4 51.0 40 627 B 11 674.4 8.8 50.2 41.0 14 908 C 4 340.9 19.5 40.0 40.5 6 565 D 1 180.0 23.8 40.2 36.0 3 140 103

1.在表中的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3.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规律总结】 根据某区域产业构成判断其发展阶段

各类产业的比重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是判断区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简单地说,区域的初期阶段以农业活动为主体;发展中期一般以工业为主体;发展晚期一般以服务业为主体。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是“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一、三”(或“二、三、一”)→“三、二、一”。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应注意不同区域的主导区位因素,比如,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一、三、二”→“三、一、二”→“三、二、一”。所以,具体问题还应具体对待。

【考例探究1】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

(1) 图中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域界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04

地理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班级: 姓名: 2013-2014学年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部季风区具有受季风影响的________性。由于本区域纬度的差异,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其中________条件和________的变化是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为什么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景观南北差异明显,而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则东西差异明显?

【考例探究2】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_______。

【考例探究3】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103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关图中四

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地的辣文化与当地气候多阴湿寒冷有关 B.b地的醋文化与当地水土中的磷含量多有关 C.c地的辣文化与当地地处盆地,气候湿热有关

D.d地的甜文化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11.我国的民居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关下图中四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105

地理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班级: 姓名: 2013-2014学年度

A.a地门窗很大,坐北朝南 B.b地开凿窑洞,冬暖夏凉 C.c地平顶瓦房,通风排水

D.d地斜顶瓦房,通风排水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12~13题。

12.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

A.甘肃省

B.江苏省

C.贵州省 D.海南省

1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B.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织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并确立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主要目标,《东北振兴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东北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材料二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面积为14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2亿。

材料三 东北地区图

103

(1)材料二、三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

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一个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15.探究比较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和

“1986年、1996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经济区经济发达,其工业发展共同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工业产值占其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1984年以来迅速下降,其中纺织、服装等行业明显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是

106

搜索更多关于: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 图文 的文档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s7wn0cgcs8iiwn479i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