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菊英母亲的N种“真实”
作者:郦寅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2期
摘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一文叙述了菊英的母亲给阳寿8岁的女儿病逝十年后操办冥婚一事,本文试从“外在真实”、“心理真实”、“乡土真实”三个角度展现《菊英的出嫁》中现实主义思潮的“真实”观,剖析母亲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之间的矛盾与真实,进而折射中国农村妇女集体无意识的现状以及王鲁彦对于乡土批判力度的困惑。 关键词:《菊英的出嫁》;母亲;真实
现实主义最大的特征便是再现现实,反应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中,通过对菊英母亲大肆操办女儿的冥婚的描述,展现了浙东地区的民风民俗,即外在的、表层的社会真实;通过菊英母亲内心潜意识的流露,可以感知菊英母亲不同层次的心理真实。王鲁彦笔下农村地区的落后风俗和村民们根深蒂固的“看客”心态,可以看出最真实的浙东乡土风貌。 一、外在真实
现实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强调以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展现真实。王鲁彦在《菊英的出嫁》中细致地描摹了一场隆重的冥婚,通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菊英母亲最终完成了为已故女儿举办一场隆重婚礼的夙愿。巴尔扎克的文艺理论创作观点提到“小说应成为社会风俗的历史”,也正如文中所说的:“菊英的娘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毅然的把女儿的责任照着向来的风俗放在自己的肩上了。”此处“向来的风俗”便指的是冥婚。
在整个冥婚筹办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细节描写看到浙东地区的冥婚过程,如“金簪二枚,银簪珠簪各一枚。金银发钗各二枚。”“还随去了良田十亩,每亩约计价一百二十元。”这些细节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一位爱女儿近乎达到痴狂状态的母亲。这是一种变形、扭曲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变态的母爱。当女儿去外婆家仅仅才第7天时,母亲便在家里辗转反侧,甚不放心;这是一个落后、无知、人云亦云、过度溺爱、不切实际的母亲,她的错误治病之法最终导致了女儿的不治身亡。母亲“淳朴”,她相信坊间流传的一切,“娘听见许多人说,生这病的人都是一礼拜就死的!”“西医最好的办法是打药水针,只要病人在二十四点钟内不至于窒息,药水针便可保好。”母亲盲目听信乡民们愚蠢的治病方式,终酿成悲剧;母亲“守道”,她恪守着“出嫁从夫”的伦理观念,尽管丈夫常年不回家,但她依然必须长守家中;母亲“勤劳”,一个人把孩子养大,虽然最后女儿不治身亡,但是母亲依旧成功地置办了一场“豪华”的冥婚,完成了毕生的夙愿;母亲“节约”,她宁可自己累死,也不愿花些小钱请人帮忙打理家务,事事亲力亲为。淳朴、守道、勤劳、节约,不仅仅是菊英母亲的形象,更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王鲁彦这样的描写,无疑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浙东农村的外在真实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