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 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 教学难点:
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 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是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
二、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ǔ),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shì )文,又称王文公。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曾这样说过:文以实用为本,务以有补于世。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这种观点的生动注解。
三、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完成下列习题 1、加点字注音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ao she B、褒之庐冢 zhong C、有碑仆道pu D、盖音谬也 miu E、有穴窈然yao F、而无物以相之 xiang
G、何可胜道也哉 sheng H、长乐王回深父fu 2、解释斜体词语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 B、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命名 C、有碑仆道 倒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 E、不出,火且尽。 将要 F、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G、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H、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情享受 I、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J、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翻译
A、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也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再读文本,概括每一段内容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 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
第三--四段议论,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五、深入文本,探究内容 【一】、分析探究第一节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 3、内容探讨
A、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B、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二】、分析探究第二节
1、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划出重点文言知识及句子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因为 以由山以上五六里 向 拥火以入 修饰关系 火尚足以明也 来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指代“古之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其 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非子房其谁全之 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大概 语气词 表推测 而余亦悔其随之 代词 自己 2、内容探究
A、第二段提到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景物有泉、前洞、后洞。重点写了后洞。
B、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分别列出写前后洞的特点。 明确:前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好者不能穷也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C、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六、走出文本,小结内容 七、随堂练习
1、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c)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处不在也 C、而予也悔其随之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翻译句子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然力足以至焉,与人为可讥,而在为有悔
3、(08全国II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产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八、板书设计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 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
第三--四段议论,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教学反思】事实证明:脉络清晰学生就会创造出令人惊异知识的沃土。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实施新课程该改革的需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把大海、蓝天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吧。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经过了几次巨大变革,整个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教学法、单元教学法、自学导读法等曾被广大语文教师普遍接受,现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又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但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步履维艰,改革的步子喊了几十年,变化不是很大,一些旧观念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满堂灌,机械填鸭、死学死记还常有所见。为高考而教学,整天讲练,还普遍存在。如此高中语文教学,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怎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挣脱精神的窒梏,走向一条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路,这样就必须建立语文立体化教学的新格局。 后洞 翻过一座小山 东行2-3里 所谓语文立体化,就是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立体化,多元式,大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提出是时代的挑战,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学形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内容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此,我认为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学习去充实,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便是难于超越的语文教科书。我想本文宜图表式教学
海南华侨中学听课评价表(游褒禅山记) 任教科目 任教教师 任教时间 课 组 评 课 记 录 语文 冯丽君 2010年1月14日 任教课目 任教班级 任教地点 《游褒禅山记》 高一(23)班 高一(23)教室 总的感受是讲课时很沉稳,古代汉语的功底扎实,重视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分析内容结构细密。 重视文学常识和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为使学生正确深入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重视文学常识教学。讲《游褒禅山记》时,首先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王安石。先由同学们自己介绍王安石,然后老师做个重点总结: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被封为“荆公”,死后谥号为“文”,称“王文公”,有《王文公集》《临川先生集》《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大力推行政治改革,并积极参加北宋的文学改革活动,有“不随以止也”的精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风雄健峭拔。这些是关于王安石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重视讲清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较牢固的古代汉语的根基。古文的教和学,有两个大方面:一是古代汉语方面,一是古代文学方面。本课堂都能充分体现这两点,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汇报课!(综合评价) 侯晓燕(师傅点评):从古代汉语方面看,我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扩大识字量,更多更深理解字义;另一方面就是全面理解并掌握古汉语语法。丽君讲古文时在古汉语方面,很认真地注意这两个方面的讲解。在学生读文章时,有把文句读破的,如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读成“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她立即纠正,指出断句不对,并示范读之。丽君对文字的读音非常强调,且不赘述。解释文字是极其仔细的,如“舍于其址”的“舍”解释 为“筑舍居住”,是名词动用;“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穷”解释为“走到尽头”,是形容词作动词使用;“则其至又加少矣”的“至”解释为“到达的人”,是动词名物化;“而余亦悔其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已,等等。至于虚词也分别具体说明其意思,决不使遗漏。文中的特殊句式一一解释清楚,如“舍于其址”,是“介词结构后置”,虽然这是很肤浅的问题,但她没有放过的。 第二,把握文章主旨,深入分析,授以精髓。指导讲解翻译之后,丽君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引导同学们分析问题。同学们热烈发言,有的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有的说“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有的说“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的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殆,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