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背景下的两岸三地经贸投资关系
一、两岸三地经贸投资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1香港与祖国内地经贸投资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香港与祖国内地经贸投资合作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5年,祖国内地与香港经贸投资合作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首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从兴建4个经济特区,到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继而扩大到3个沿海开发地区;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市场取向的改革,从而为港商到祖国内地投资及扩大贸易创造了条件。
在贸易方面,按香港海关统计,两地贸易额由1979年的17048亿港元,增至1985年的120195亿港元,增长605倍。
祖国内地与香港贸易在香港对外贸易总值中的排名,由第3位升为第1位。 其中,香港自祖国内地转口由第6位升至第1位;香港产品对祖国内地出口由第15位升至第2位,香港自祖国内地进口,由第2位升至第1位。
港商对祖国内地的投资,首先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少数地区投资兴建旅游宾馆、酒楼餐厅、建筑装修、路桥建设和经营出租小汽车等业务。
同时陆续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在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加工贸易项目。
投资者以中小资本为主。
1979-1985年,祖国内地实际利用外资21790亿美元,其中我国港商对祖国内地的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占很大的比例。
广东是利用外资最多的省份,这段时期,广东实际利用外资2846亿美元,港资比重超过80。
第二阶段1986-1992年,香港制造业大量转移,奠定了前店后厂的格局,香港与祖国内地经贸合作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1986年,香港制造业工厂为486万家,雇佣劳工18697万人,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6,至1992年分别降为42万家,5712万人,和占本地生产总值136。 可见,自8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制造业面对经营成本提高,国际贸易保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