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0:41: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晚期已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行动的总结→伴随行动进行→行动的计划。 P209,柳布林斯卡娅的研究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皮亚杰的一系列实验:“三座山测验” 、守恒 、类包含

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研究发现,8岁以下儿童一般不能通过该任务。

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

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即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皮亚杰的研究发现,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8岁左右达到守恒,能用同一性、补偿性或可逆性进行解释。

所谓类包含是指分类思维时能区别主类(大类)与次类(主类中所包含的各次类)间之关系的能力。

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而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标准分类。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化过程:

出生时:生物个体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的萌芽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大约1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把自己作为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 婴儿期:对自我映象的再认 幼儿期: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三、四岁时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自主欲求也逐渐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行为、活动的自主)。这种现象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紧密联系,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程序。 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等,还不会描绘内部心理特征; 自我评价:依从性、表面性、主观情绪性等;

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向社会情感体验(自尊等)发展; 自我控制:更多地表现为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麦克拜区分了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运动抑制 情绪抑制 认知活动抑制 延缓满足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品质(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心理学中一般将品德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个体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认知发展,并遵循着一定的阶段次序(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研究方法1: 临床法(谈话法):主要用于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情况:4-12、13岁的儿童 玩弹子游戏 游戏过程中向儿童提问,并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方法2:对偶故事法:运用所设计的许多包含多重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来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说谎和社会公正的道德推理的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2-4岁)

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化出来。 大多数玩耍和想象性游戏没有正式的规则。 道德实在论/他律阶段(5-7岁)

道德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以改变的; 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客观的物质后果等。 道德相对论/自律阶段(8-11岁) 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

判断行为时能既考虑行为的后果,也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幼儿期的道德认知: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幼儿晚期开始向自律阶段转化,但真正达到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则是在儿童入学以后。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侵犯行为理论 精神分析:死本能

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 新行为主义:侵犯行为是挫折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 (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性别、社会因素

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生物学观点的解释:①几乎所有社会男性都比女性富有侵犯性;②性别差异出现早(约2岁),很难归于社会学习或育儿经验;③在与人类相近的物种中也存在这种性差;④有证据表明雄性激素与侵犯行为相关。

社会文化因素:儿童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对侵犯行为的鼓励和宽容。

家庭因素: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和控制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减弱了儿童对侵犯行为的控制。

(3)侵犯行为的控制: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移情训练;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性别认同: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 性别角色标准: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指儿童获得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性别角色偏爱: (二)性别化的理论 性别化: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认知)、性别化行为(行为)。

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 精神分析理论:儿童与同性别父母的认同 社会学习理论:直接训练与观察学习 认知理论: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婴儿期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对幼儿同伴关系的评定:观察法,评定法,社会测量法。 (三)社会技能训练

训练的对象是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改进儿童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搜索更多关于: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的文档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sf1988zru9y6ym8bcz6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