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草鞋到那儿游玩,眉毛黑白,满头白发,自由自在地游玩观赏。常常说:?活着的时候在这儿游玩,死去在这儿安葬,于身不亏,于心无愧,我的心愿完备了。?
元统甲戌十一月十一日患病,终老家中,享年七十二岁。临终之时告诫家中办理丧事采用古礼,不要把金银器物放到棺材中。先母陈氏有贤德,先去世。子男三人,长子就是严潜,次子叫严济,三子叫严汶。一个女儿,嫁给史季章。第二年正月庚申,葬在观城,遵从活着时候的遗嘱。先父如此致力于善事,他活着的时候,已经是隐没于世,不为世人所知;他死去之后,一定要记述他的品行,希望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擦掉泪水奉上行状于此。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答案】 (1)
①对比,将昔日在金銮殿后给元九写信与今日在庐山茅庵写信进行对比,境遇落差之大使人恻然 (虚实相生,回忆当初在金銮殿后给元九写信,而今时今日却是在在庐山茅庵中写信); ②比喻,把自己与友人比作“笼鸟槛猿”,流露同病相怜之悲;
③直抒胸臆,“人间相见是何年”直接表达与友人相见无期的凄楚。(答出 3 点即可) (2)
①与友人同遭贬谪,同病相怜的感喟; ②仕途不顺,生死难料的之悲愤; ③与友人相见无期的凄楚与无奈;
④今昔对比,人生境遇落差之大的悲叹。(一点 2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答案】(1)其翼若垂天之云(2)蜂房水涡(3)夕揽洲之宿莽(4)言笑晏晏(5)则素湍绿潭 (6)布衾多年冷似铁(7)居上位而不骄(8)有杀身以成仁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12.【答案】
①内容上,多次提到“寄了 40 多年”的信,表现出“寄不够”做事的执着,说明“寄不够”这一外号所言非虚; ②结构上,多次提到“寄了 40 多年”,让人疑惑,设置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故事的发展蓄势。(结构和内容每点 2 分)
13.【答案】
(1)乐观,积极向上。比如寄信时的表现“一路哼着小曲儿”,他在信中对自己的自我鼓励“亲爱的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这次的困难”。
(2)执着(坚持),做事持之以恒。寄信的习惯保持了40 多年,每周都寄,且风雨无阻。
(3)自信,有头脑,有眼光。高中毕业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开起了裁缝店,娶了老婆,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有模有样。(每点 2 分)
14.【答案】
9
?
(1)寄了一辈子的信,牵肠挂肚的友人却没来过一次,信却依然寄,这是一怪;
(2)通讯工具多样,他却依然揣着手机跑邮局,寄信,这是二怪。(每点 2 分,共 4 分)
15.【答案】
①文章的结尾揭开了谜底,“寄不够”的信原来是寄给自己的,这一结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上文有几处暗示,一是当邻居问他的父亲“外面是否有亲戚”时,老人表示不知;二是通讯方式多样,当邻居对他的行为表示质疑时,他认为“打电话和写信,各有各的味儿”;三是寄了一辈子信,他家从未来过外地亲戚,但信还是依旧寄;四是信件有来有往,不光寄信,还收信;五是他家在刘家胡同算是“老地主”,邻里之间应是知根知底。这些内容暗示了“信”可能是他寄给自己的。(2 分,联系情节不需要面面俱到。)
②文章以信的内容收束全篇,既新颖,又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与上文人物的表现遥相呼应。 ③“寄给亲爱的自己”,信的内容升华了主旨,每个人都应该在困难面前乐观积极的生活下去。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16.【答案】
①首先指出吹牛要认清对手,否则会失掉吹牛的功效; ②然后列举事例阐述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吹牛要投其所好; ③最后强调吹牛者必须善吹,否则易被揭穿,无戏可唱。
17.【答案】
①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第二段把西洋人的“白痴”与中国人的“聪明”进行比较,阐述善 吹牛的第一个法门是走捷径。
②举例论证。文章第五段举出面对仰慕文人的作家、好虚荣的女子不同的表现,阐述吹牛的“诀窍”——投其所好。
18.【答案】
①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在修辞学上,它是不可或缺的,能彰显语言的魅力; ②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吹牛”夸大了事实,这是缺点;
③从处世接物的方面来看,适当的“吹牛”会有极大的妙用,但会让人看不清事情的本相,失却了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做事的心情,会妄想“登天”的捷径。(每点 2 分)
七、作文(70 分) 【解析】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哲理)
材料内容(关键词): 努力做,自己,重要的事,世界,还有,更重要的事。
审题立意:现实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及信息社会的来临,也随着国家的强盛和长治久安,人们的思想意识越来多元化,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社会观念集体意识越来越淡薄,本作文材料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设计命意。“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关注的是“自身发展”,“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当然就是社会责任,所以,本材料主要是谈“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的问题。材料中
10
?
还说,“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关注自己”是“扫一屋”的问题,“更重要的事”是“扫天下”的事,所以,关于是先“扫一屋”还是先“扫天下”,人们的见解历来不一。
语文Ⅱ(附加题)答案
20.【答案】李肇《国史补》云/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已还/各是风韵/
盖记其折节后来也 【解析】
1.据语感,定句读,先将短文读两遍,根据文段大概意思,凭直觉断句。2.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这也为我们断句提供方便。3.找虚词,定句读。最后再依据要求,检查是否是 6 处即可。标点如下:李肇《国史补》云:“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已还,各是风韵。”盖记其折节后来也。
21.【答案】韦应物 《滁州西涧》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韦应物 ,唐代诗人,世称“韦苏州”。《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案】从他所作的诗中可以知道,他少年时放荡;从李肇《国史补》中可以看出他后来的诗歌有建安风骨,很有才情,且生活俭朴,性情高洁。 【解析】
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皆天分超卓”是评价韦应物和高适二人,文中说“高适亦少落魄,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一个“亦”字说明韦应物也是如此,应到上文找出写韦应物年轻时和后来的表现,“味此诗,盖应物自叙其少年事也,其不羁乃如此”,这是说其年少时, “盖记其折节后来也”,这是写他改变后的,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应物有诗说:“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
垂。”玩味此诗,乃是韦应物自写少年时历史,竟然放荡到如此地步。李肇《国史补》说:“韦应物性情高 洁,生活俭朴,没有欲望,住的地方,烧香扫地然后才坐。他的诗很有建安风骨,才情超人。”这乃是他改正以后的事情。《唐书》丢掉这些事迹,不给他立传。高适少年时也不得意,到了五十岁才学作诗,但一作就很好。这都是天资过人,不能用常理论断的。
11
?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3.【答案】BE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把握。B项,“谈论国事而获罪”应是见其耿直,“送菜给王利发和为松二爷买棺下葬”应是见其重情义。E 项,“仓亭之战”和“官渡之战”应颠倒顺序,“官渡之战”后,再发生“仓亭之战”。
24.简答题(10 分) 【答案】(1)惜春。(1 分)
客观上,贾府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2 分)。
主观上,则是她孤僻冷漠性格使然,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2 分)
(2)陈士成。(1 分)“白光”既指白银之光,(1 分)又象征着陈士成毕生追求的升官发财的欲望(1 分);白光的虚无性、虚妄性,注定了陈士成人生归宿的悲剧性(2 分)。 【解析】
本题为名著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情节的概括。第一小题是考查《红楼梦》中的人物,第二小题是考查鲁迅小说《白光》内容及意蕴的考查。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25.【答案】(1)《汉书?艺文志》把它是列在数术略中的形法家之首; (2)《隋书?经籍志》把《山海经》作史部地理类之冠;
(3)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把《山海经》归于子部小说家之属;(4)中国神话学建立之后,《山海经》又被看作神话的渊府。(一点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意的能力。首先依据题干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哪几种”说明对于《山海经》的认识和归类有多种,答题的区域在第一段,依据文本进行概括即可。同时还要注意值,4分说明要答出两点或四点。
26.【答案】
(1)从“文”的角度来看,它仆野天真,具有稚拙之气;
(2)从创作者角度来看,《山海经》没有政治化的功利目的,不含教训,不存寄托,不致力于文字的美化,只以志怪、志奇为旨趣;
(3)从内容角度来看,《山海经》中的“志异”,采取忠实记录的姿态,所记内容荒诞离奇,却毫无 神秘色彩。(每点 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找到答题的区域,主要在第二段。考生可以找出第二段对于《山海经》的评价,然后进行概括。比如“它的价值便可以说特别在于仆野天真的好奇和一种纯粹的志怪趣味”“《山海经》的搜集者和整理者并没有政治化的功利目的,他并且不含教训,不存寄托,也不致力于文字的美
12
?
化,而惟以志怪、志奇为旨趣”“它的志异,取了差不多是忠实记录的姿态,这使它虽然多记荒诞离奇,却毫无神秘色彩”“难得的是原有的稚拙之气多半也还没有失去”,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7.【答案】(1)《山经》五篇所记的对象主要是山川,均在华夏范围之内;(2)《海经》所记述的内 容不在华夏范围之内,《荒经》是对海经的补充,所记述的应是极远之地;(3)“山海经”之“经”, 是“经历”之“经”,意思是“山海之所经”。(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三段,先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山海经’的名称,可以用来大致说明《山海经》的内容”,然后结合第三段对《山海经》一书标题的解说来分析概括其内容。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