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作者:张永军 江晓燕
来源:《现代企业》2017年第01期
与以往研究认为非伦理行为大都是私利行为或报复行为,会危害组织利益不同,近年来有学者指出个体有时会为了组织利益而实施非伦理行为。比如,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大众排放门”便是最好的例证:为了公司利益,一些员工故意隐瞒汽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的事实。现实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学者们提出用以刻画这种现象的特有构念(Umphress & Bingham,2011)。那么,究竟什么是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呢?有何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又会带来哪些潜在影响?组织对其又该何去何从呢?本文旨在通过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剖析,回答上述问题。 一、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指个体实施的旨在提升组织或成员功能有效性但违背了核心社会价值观、伦理准则、法律或合适行为标准的行为(Umphress & Bingham,2011)。这一定义包括两个理解要点:(1)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非伦理行为。该行为可能符合某一组织规则,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必然违背了更大层面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伦理准则,也即该行为从更大范围来看是不道德的。(2)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行为意图是使组织受益。这种行为是员工自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组织或成员利益,尽管也可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兼具“亲组织”和“非伦理”双重特性(Umphress et al.,2010)。可以说,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既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善意,又有非伦理行为的邪性,是组织公民行为和非伦理行为的复合体。 二、亲组织非伦理的形成与影响
Umphress & Bingham(2011)在提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概念的同时,也勾勒出了该行为产生过程和潜在影响的一个理论模型(如图1)。
Umphress & Bingham(2011)认为积极的社会交换和组织认同是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两大诱因。积极的社会交换是指员工与组织(领导)之间形成的高质量社会交换关系。以往研究认为,积极的社会交换关系可以刺激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此种逻辑下,两位学者认为当个体与组织存在积极的社会交换关系,体验到来自组织(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帮助时,源于互惠规范的推动,员工将会通过实施对组织有益的行为来回报组织,而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员工不顾及行为方式的道德性,进而诱发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组织认同是指个体以组织属性定义自己的过程。以往研究认为,组织认同将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但也有学者指出过度的组织认同存在阴暗的一面。当个体对组织高度甚至过度认同时,会将组织目标内化,认为完成和实现组织目标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进而可能忽视行为的非伦理性,导致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积极的交换关系和组织认同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更多体现了行为“亲组织”的一面,是个体将组织公民行为“多走一步”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