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学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9:07: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学案

(一)审清题目。即弄明白题干上是如何问的,用了什么概念。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二)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阐述(材料构件)+表达效果(1.艺术效果 2.诗人情感)

1、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① 指明表现手法。 ②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例:冯延已《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案】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2、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答题步骤: ① 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角度(动静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 ②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 ③ 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例:宋祁《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3、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要明各种技法,辨析其作用效果,并用准确术语表达。答案的组织要结合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答题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

的。 ③ 结合此手法的作用回答出怎样有效描写出意象或意境的什么特征,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题 诗歌鉴赏?意境 编写: 审核: 时间: 目标

引领 1、了解诗歌意境氛围的基本类型

2、掌握诗歌意境、情景类鉴赏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

难点 1、了解把握诗歌描绘情景的常见手法。 2、意境的特点与情感的关系。 学法 指导

学习过程 个人补充 一、前置性补偿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问: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⑴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⑵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边做边思]

1、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一般从哪些方面切入?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就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而言应从哪些角度着眼?

⑴动静结合,⑵远近结合,⑶虚实结合,⑷正面和侧面相结合 3、古诗中景物描写一般有哪些作用?

⑴点染气氛,烘托氛围,⑵暗示作者心理,⑶抒发情感的凭借 二、合作探究 (一)考点解析

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 (二)考查方式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

(三)例题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四)鉴赏指导 ①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1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步骤三)

例2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步骤一)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二)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步骤三)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案组织】

1、表述思路:意象——图景——特点——思想感情 (1)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意境。

(2)描摹之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3)谈谈寄予在此意境中诗人的感情。 2、句式选择:

这首诗(或哪几句)描绘……的景物,描摹(展现)了一幅……的图景,

营造(渲染)了……的意境(氛围),寄予(抒发)了诗人……的 3、备选词语:

幽静雅致、萧瑟凄凉、孤寂凄清、生机勃勃、沉郁忧愁、 和谐静谧、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 (五)边做边思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srha4pkju8wrp7237w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