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碳元素,A为单质,所以A是碳;A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B、C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C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就是碳酸钙,E和B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D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碳酸,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碳元素,A为单质,所以A是碳;A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B、C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C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就是碳酸钙,E和B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D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碳酸,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D是H2CO3;故填:H2CO3;
(2)二氧化碳能与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CO2
2CO;
B→E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
2
=CaCO3↓+H2O;
2CO;CO2+Ca(OH)2=CaCO3↓+H2O.
故填:C+CO2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在解此类题时,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取少量铁锈研成粉末状,放入试管中,向里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锈溶解,溶液变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研成粉末状的目的是 加速反应的进行 .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铁锈的与盐酸反应的现象以及促进反应进行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的水溶液呈黄色,铁锈研成粉末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故填:铁锈溶解,溶液变黄;Fe2O3+6HCl═2FeCl3+3H2O;加速反应的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三、实验与探究(共2小题,满分16分)
20.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对要求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可能是:①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②提高未燃部分的温度.
【提出问题】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铁丝绕成螺旋状不是方案1:按图一实验,待火柴燃烧剩余时,伸入集气瓶.(要① B中铁为了增加与氧气的接求:铁丝长度、粗细、集气瓶、水体积、氧气体积相同) 丝剧烈燃触面积 烧 方案2:按图二实验,待火柴燃烧剩余时,伸入集气瓶.(要② 求同上) 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 E中铁了提高未燃部分的温丝继续燃度 烧 【交流与反思】
(1)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 引燃铁丝 ;待火柴燃烧剩余时,方可伸入集气瓶,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写出细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
(2)细铁丝比粗铁丝更容易燃烧的原因可能是 与氧气接触的更充分 . (3)由图二实验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考点】探究氧气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条件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火柴起到的是引燃的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解:【设计实验】图一中,A中铁丝不燃烧,B中铁丝燃烧;图二中,C中铁丝不燃烧,D中铁丝不燃烧,E中铁丝剧烈燃烧,故填: 实验设计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铁丝绕成螺旋状不是方案1:按图一实验,待火柴燃烧剩余时,伸入集气瓶.(要① B中铁丝为了增加与氧气的接求:铁丝长度、粗细、集气瓶、水体积、氧气体积相同) 剧烈燃烧 触面积 方案2:按图二实验,待火柴燃烧剩余时,伸入集气瓶.(要② 求同上) 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E中铁丝了提高未燃部分的温继续燃烧 度 ;
【交流与反思】(1)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引燃铁丝;待火柴燃烧剩余时,方可伸入集气瓶,这样操作可以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氧气;细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故填:引燃铁丝;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氧气;3Fe+2O2
Fe3O4.
(2)细铁丝与粗铁丝相比,与氧气接触的面积更大,有利于燃烧,故填:与氧气接触的更充分;
(3)由图二可以看出,可燃物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进行.
21.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1.全部是NaOH; 猜想2.全部是Na2CO3 猜想3.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稀盐酸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CO2↑+H2O .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碳酸钙
(填化学式),该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b为 变红 ,则猜想3成立.
【反思与交流】若猜想3成立,样品配成溶液后,除去溶液中杂质的方法是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至恰好不产生沉淀,过滤 .(写出实验操作的步骤)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加入的A溶液是盐酸,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该固体样品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氢氧化钠已经变质.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据此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2)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显碱性; (3)若A是氯化钙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无色酚酞变红色,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显中性,无色酚酞变红色,则含有氢氧化钠.
【反思与交流】除杂时,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1)加入的A溶液是盐酸,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该固体样品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氢氧化钠已经变质.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