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成第6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之后集体交流。 3.了解第62页的“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再观察表格,说一说x和y的乘积总是多少,并用 “x×y=60”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图像。
四、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成反比例的两种量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两种量要相关联;二、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单价×数量= 总价(一定) x×y =k(一定)
两种量相关联
三要素
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x和y成反比例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第四课时:正、反比例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3—8题和第65页的“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铺垫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举例说明。
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二、基础练习
1. 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 (1)当底面周长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2)当高一定时,( )与( )成比例;
(3)当侧面积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2.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1)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2)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3)当( )一定时,( )与( )成比例。 3.a×b=c(a、b、c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1)当a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2)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3)当( )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之后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5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4.练习十一第6题。
第(1)小题,引导学生根据四名同学看的是同一本书,理解“每天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的乘积(也就是这本书的总页数)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和是不变的,但这两种量不满足构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条件,所以,它们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5.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6.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自主练习,再把每次输入的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资源: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
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引导总结: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议做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
(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