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9:34: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复仇之路何去何从?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

摘要:“复仇情结”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通过历史积淀,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底,然而对于这种观念的理解,个人却大有不同。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复仇”事件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创造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探究了大众的“复仇情结”是如何形成的,并且通过对《白鹿原》中种种复仇的阐释,说明了陈忠实所要阐明的“复仇观”是怎样的一种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复仇情结;集体无意识

复仇,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在历史中循环发生着,故而为许多作家所看重,使得“复仇”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复仇”为核心来推进文学作品的进程,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一些作家在进行创作时的一种无意识行为。然而这种无意识恰恰正是一种最大的有意识行为,“复仇”这个观念实际上早已一层一层积淀在了整个大众的内心深处。

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唤起了对于“复仇”这个概念的集体回忆,从而将“复仇”推到了整部作品的最为关键的地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大众所熟知的“复仇观”,可以说,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复仇情结”。通过对这种情结的个人认识,陈忠实运用了各种形式的复仇让作品成为了一个整体。本文对大众的“复仇情结”形成的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复仇情结”在《白鹿原》中显,隐两方面的体现展开了说明。通过对《白鹿原》中复仇的梳理,笔者认为“复仇”这个概念对大众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沉淀有利还是有弊,该如何面对,是所有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历史积淀下的“复仇情结”

如果要追溯中国的复仇故事,首先就要回到神话中去,中国神话中一个非常

著名的例子精卫填海本质上就是一种复仇。在历史的进程中,许多作品中都在反复论述着这一主题,它们虽未必都直接的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但某种不变的传承却是已经扎根在了大众的内心深处,在不断积淀下最终形成了“复仇情结”。这种积淀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他认为“每个个人的心理底层积淀着整个人类自史前时代以来的所有内容。”①

中国的历朝历代作品中,不论是历史文献还是文学作品,都不乏与“复仇”相关的案例。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记载:“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②在这个故事中,勾践的行为是典型的“失去——夺回”模式,在读者看来,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对勾践一开始为什么会失败的反思,而是在于对勾践最终灭吴,复仇成功这一既定事实的认同。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孔子是宣扬有差别的爱人的,孟子更是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了首先应当照顾好自己的亲人,而后才能推及他人。这些其实就体现了国人对于自身利益的重视,体现了自身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失去,则千方百计要夺回的决心。正是因为如此,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复仇才能如此地深入人心,在国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勾践的这种复仇,虽然也包含了复国以及其他许多复杂的事件,但给人的印象总是个人复仇的层面会大一些。同勾践不同,陈胜,项羽以及刘邦的反秦,更像是众多为秦所灭的国家的民众合力的一次集体复仇,在华丽的瓜分背后,体现着大众对“复仇”的崇拜。《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讲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忘秦必矣。”③在这个事件中,项羽和楚有关,而陈胜则未必和楚有什么联系,但他们纷纷亮出楚的名号,则正是对大众希冀复仇的一种照应,大众需要的才是可以畅销的,他们集中体现了混杂的民众心理,但核心却是未曾变的,这就是复仇。

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某一种理念不断地不自觉地填入一代代人心底,从而不断地传承着。正是因为“复仇”这个理念有其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据,从而,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复仇”有时就构成了其核心概念,这里面尤为典型的,是《三国志平话》。

按照《三国志平话》的叙述,三国的历史实际上本不该存在,但是它确实出

现了,其出现的方式是以“后秦末”的形式出现的。书中讲到:“玉皇敕道:‘与仲相记,汉高祖负其功巨,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江东孙权占得地利,十山九水。蜀川刘备占得人和。刘备索取关、张之勇,却无谋略之人,交蒯通生济州,为琅玡郡,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于南阳邓州卧龙冈上建庵居住,此处是君臣聚会之处;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为皇帝,约五十余年。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④在这里,秦末与三国成功的融合了,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人们普遍同情失败的英雄。所以,刘邦尽管成功了,项羽却更为人们所敬仰。韩信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同项羽一般的悲剧英雄,他人生历程中所获巨大的成功同他失落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大众往往喜欢从自身出发来考虑一件事,因此,他们从韩信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没有谁的生活是绝对完美的,大众在这种失落中又一次地唤醒了自身的“复仇”因子,他们相信通过“复仇”可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结果就在大众的共同愿望之下,被吕后杀掉的韩信,通过转世为曹操成功杀了吕后转世的伏皇后,这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民间复仇论调,大众的“复仇”意识共同书写了这一段历史循环下的“复仇”,而在作品中出现的这种“复仇”倾向又不断地反作用于大众,他们共同将“复仇”这一理念在大众的思想中不断积淀。这部《三国志平话》正是完全由“复仇”来组建的,其中所描写之事大多可看作楚汉事迹的另一个版本。

其实,并不仅仅一部《三国志平话》是以“复仇”为核心在说明问题的,在中国有许多作品都没有摆脱“复仇”这个概念,只不过有些则是比较难以发觉的。比如《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复仇构成,就是比较明显的,而他的人生历程也确实由一个个复仇联系起来。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武大郎复仇,醉打蒋门神是为施恩复仇,血溅鸳鸯楼则是为自己复仇,通过复仇,通过大众对武松的普遍认同,有些看似并非道义的事情也就在这种肯定下被故意忽视了,尽管施恩与蒋门神乃是江湖所谓的黑吃黑,尽管武松在鸳鸯楼也滥杀了无辜之人,然而大众认可的并不在此,而仅在于那种“复仇”的快感,或许这种快感是无意的。

这种明显的复仇模式在作品中是常见的,而有些作品却是通过另外的一些主

题将复仇掩盖在了表层之下,但却表现出了真实的复仇。在唐小兵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中,就提到了关于《林海雪原》的深层问题,分析之后确实可以看到,少剑波小组的行动从表面而言,是清除土匪的一次行动,但深藏其内的核心依旧是“复仇”。故而,评论家也因为曲波过于看重武侠式的“复仇”主题,而认为其已经落后于那个时代了。

作为一个作家,他能够接触到的文本终究是有限的,但共处于同一个文化圈的大众拥有的某些文化传承却有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一般大众未必清楚《静静的顿河》或者《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内容,但处于中国这个文化圈的大众必然的会了解诸如温酒斩华雄,黛玉葬花之类的故事,在这种文化下,在这些作品中体现的“复仇”就一代代地积淀了下来,陈忠实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必然地会接受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复仇情结”自然也就为其所继承了。

在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就运用“复仇”这个概念将整部故事贯穿成了一体,并且,在小说中,他从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来构成了故事的线索,作者对于“复仇”的运用,也从另一个角度又一次的验证了大众对于复仇的钟情。不过陈忠实所表现出的“复仇”包含了更多的意味,有他自身更多的思考和愿望。

二.《白鹿原》中的“复仇”显意

《白鹿原》用“复仇”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脉络,而这种“复仇”在陈忠实的笔下,通过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来体现。显意体现在很多方面,它们使《白鹿原》富有很强烈的层次感。 1.黑娃的复仇循环

黑娃虽不是《白鹿原》中最为核心的人物,但围绕着他发生的几次“复仇”与“被报复”对陈忠实宣扬自己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首先就是黑娃与田福贤的“复仇”事件。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写到“把田福贤推上白鹿村的戏楼是白鹿原农民运动发展的最高峰。”⑤其实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而言,黑娃与田福贤是不存在个人恩怨的,问题在于田福贤参与了了分赃,然而不论怎样讲,这些都不能构成田福贤归来复仇的重点,在第十四章中,田福贤归来时,表明了“这回我们

搜索更多关于: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 的文档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tl7b5eo2383hrt8bve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