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动与要素配臵的范围越来越广阔,逐步搭建起与沿海发达地区体制机制对接平台。县域经济实力增强,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赣州五年来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
“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财政总收入(亿元) 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5、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6、出口总额(亿美元) 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2005年 500.1 6134 46.7 186 6.17 3.8 160.7 39.1 1.4 2010年 规划目标 完成值 1000 11360 94 523 8.2 10.5 350 30 3 30 32 12600 4050 0.82 33.3 50 1.2 98 99.2 25 75 4.5 40 57.4 92 60 55 70 保持稳定 13400 128.31 781 8.356 13.1 372.28 43 3.1 35 34 14203 4182 907.27 0.82 38 50 0.51 98 99.2 23 69 4 42.5 58.7 94.19 71 65.55 76 569 2010年 较“十五”完成情况 年均增长13.4%,净增7266元 年均增长22.4%,净增81.61亿元 年均增长33.23%,净增595亿元 年均增长6.25%,净增2.186亿美元 年均增长28%,净增9.3亿美元 年均增长18.3%,净增211.58亿元 为累计数,年均增长0.45%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净增11.2平方米 净增5.4平方米 年均增长11.6%,净增6004亿元 年均增长8.67%,净增1422亿元 年均增长0.8%,净增61.58万人 年均下降4.4% 提高10.3个百分点 提高5个百分点 提高0.26个百分点 提高4.7个百分点 提高4.7个百分点 提高8个百分点 提高27个百分点 保持稳定 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 净增23.4万人 年均增长18.59% 提高21个百分点 提高24.92个百分点 提高1.8个百分点 增加6万亩 1119.47 年均增长13.7%,净增619.37亿元 1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23.8 11、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28.6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4、年末总人口(万人) 16、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1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18、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19、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 2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2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23、城镇登记失业率(%) 24、城镇化率(%) 2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9、森林覆盖率(%) 30、耕地保有量(万亩) 8199 2760 845.69 880 27.7 45 0.25 93.2 94.5 15 42 3.47 31.06 35.3 1.72 50 40.58 74.2 563 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耗能(吨标准煤) 1.03 (二)发展背景
5
“十二五”时期,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时期,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的新跨越既面临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不利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赣州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范围,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付诸实施,为我市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未来五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呈现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国内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区域间竞争更趋激烈。我市也面临着“总量不足与结构不优并存、基础薄弱与成长快速并存、发展任务繁重与约束条件趋紧并存、发展黄金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的严峻挑战,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切实加以重点突破。
在这机遇和考验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开拓奋进,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赣州未来发展放到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来推进,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实现由人口大市向经济强市、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
6
期、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资源大市向全国乃至世界钨、稀土重要产业基地的“四个新跨越”,进一步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四)遵循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化系统化水平。通过抓项目、兴产业、强平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
坚持转型发展。找准扩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的结合点,致力存量促提升、增量优结构,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端矿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的发展轨道上来。坚持国资、外资、民资、股资联动,加大科技进步、
7
人才保障力度,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市区与县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以保护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为已任,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动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倡导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臵,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居民增收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五)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前移。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