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下面的一个长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调整语序。
人们在那个经济高度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充满怀疑、多变、悲伤的时代中丧失了信仰与自我。
【答案】那是个经济高度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充满着怀疑、多变和悲伤,人们在其中丧失了信仰与自我。
1.弄清短句与单句的区别和联系,单句是就句子结构而言的,指整个句子只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其余的全部为修饰成分,严格说来,成分较多时,它就是长句。而短句是对句子的字数而言的,不涉及到句子的结构成分,它有时是单句,有时是复句。
2.讲究一定的方法。如果所给的长句是复句时,在变成短句后,基本的逻辑关系不能变;如因果、并列、递进、转折、条件关系等。如果所给的长句是单句时,我们可将句子的主干抽出来,让它作第一句,也可让它作为末句,其余的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都可以让其单列,多个定语或状语之间用并列式。 3.变换句式一般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规定,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为此,在具体操作中,与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如增、删、换、调等,但变动不要太多。
4.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和定义,懂得其基本概念,掌握其对应规律。如长句与短句对应,主动句与被动句对应,整句与散句对应、常式句与变式句对应、口语句与书面语句对应等。要按照相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5.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属于修辞的范畴。一般地说,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变换句式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6.变换完成以后与原文内容进行核对,一要看意思变没有,二要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必要时还要进行调整。
6
变换句式集解
一、长句(单句)和短句(复句)的特点及变换
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各有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和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适宜于叙述性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坚定的语气等。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①提取主干法;②并列分离法;③语意分层法。
二、整句和散句的特点和变换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整句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回环句,也使用具有同一关系的复句。起修辞效果是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其实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起修辞效果是能使语句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恰当地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可以收到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而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的效果。要使散句变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做题时可对句子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其相似点,从而归类划一使其变成对偶句、排比句或其它结构一致的句子。整句变散句的要求则与散句变整句的要求相反。
三、重组式变换
所谓“重组”是指要求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变陈述对象而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解答这类试题特别要注意分析原句的意义层次关系,从而理出合理的表达思路。尤其要注意陈述对象(主语)一定不能变。
解答“重组句子”这种变换句式结构的试题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弄清作为重组句子开头的词语在原句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要弄清原句内部的逻辑关系。
重组后各个成分结构关系及句子叙述角度发生变化,但原句逻辑关系及语意不能改变。
7
三年真题
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
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答案】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2.【2017年高考浙江卷】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
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使用归谬法,得出的结论必须是错误的,因为有参考示例,所以难度不大。 3.【2016年高考浙江卷】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8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答案】C
两年模拟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光是引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像“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是赞秋月的。而今是冬月,没有_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但空旷、辽阔。
A.虫的吟唱,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萧瑟的凉风 B.花的清香,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淡淡的凉风 C.虫的吟唱,淡淡的凉风/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 D.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虫的吟唱,萧瑟的凉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选用句式的能力。从所给文段中引用的诗句来看,先是“桂花”,写出中秋月之味,然后是“捣衣声”,写出秋月之声,再是直接写月光。照应这个顺序,“花的清香”应排在最前面,据此可BC两项;再按照由有声到无声的顺序,可知应先说“虫的吟唱”,再说“树影”“凉风”,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 ,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感到非常窘困。物理学家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和,如管弦乐的合奏,虽然音波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A.这一看法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B.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这一看法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C.这一看法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D.对现在大多数人这一看法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9
【答案】A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反观这些年来的文艺批评,当然也有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绕梁之音,但瓦釜雷鸣、混淆视听的刺耳杂音,却时常摇唇鼓舌、招摇过市。____ ,把销量、收视率、点击数、票房收入作为唯一依据,分辨和判断作品的高下优劣。
A.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B.一些文艺评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C.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D.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的一些文艺评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可知,该句的主语是“一些文艺评论”,该句主要是说一些文艺评论怎样,且两个“把”字句应相连,故排除A项、D项;B项比C项语意更通顺,更合理。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终究是个经验的动物,____________。如果只生活在天气预报的数字上,你永远也不会懂得零下17度的寒冷到底有多冷。一旦被来自外部的意见操控,你就会错过很多。比如,依靠天气预报了解气候过生活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场寒冷过去后,什么时候小草才会发芽,什么时候燕子要飞回来…… A.既需要听别人说,又需要自己的亲身感受 B.除了自己去亲身感受,还需要听别人说 C.听人说得再多,也不如自己的亲身感受 D.不需要听别人说,而是要靠自己去亲身感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把握文段的大意,整个语段是谈人充分感受的重要性,排除B项;亲身感受与“听别人说”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排除A项;文段没有“不需要听别人说”的意思,排除D项。
4.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句话,说明新时代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等。
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发展日益呈现“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景象。然而我们十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