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汪丽莉老师
课例《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探究课》点评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赵 霞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邓雅静
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 张玉清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研讨课,授课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折纸引出课题,能从学生矩形的简单折叠入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获取初步矩形折叠印象(经验),然后层层递进,不断将矩形折叠问题引向复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知不觉解决了数学中考较让人头痛的矩形折叠问题,确实令人拍案叫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精炼的语言启发学生观察,并通过探究得出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授课老师不露痕迹的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并且更难能可贵的是:授课老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展示自己的理论推导过程,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由自主探究而获得知识这一过程的喜悦。而这一部分教学设计不管是学生活动的落实还是学生认知难点的突破,难度都要远大于普通的新授课,但听完本节课却让人感觉整节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整个教学设计内在的逻辑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本节课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来寻找解决折叠问题方法,使学生在展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本节课各个环节问题的设置都能看出授课老师的良苦用心,可以说老师不断用问题的火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焰。如“我们在探究活动一时找相等的线段和相等
第 1 页
的角时学生为什么找的乱?那老师给你的第一问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不重不漏而且有规律的找到所有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等等。也正是老师这些针对性很强的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认知难点的突破,可以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在问题的设置上面“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效果。整个课堂在学生活动的落实上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问题为引领,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和有效实验,很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折痕的计算通过小组探究以后都让学生上台展示解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讲出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讲出了不同的的解题方法,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在展示几何证明的过程中不仅让同学自己讲解,还让同学们来点评,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也正是这样深层次的思考引发学生自主发现了方法四与方法五的实验探究。
总而言之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老师说出的方法和结论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这样就真正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新知识发生、发展和最终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 2 页
相关推荐: